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记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苑洋)


  • 2017
  • 11/23
  • 17:54
  • 印尼研究中心

  • 浏览量
       引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民众民心不断相通。两国相交,言语先行——华文教育在倡议推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及华文的过程中,众多华人华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印度尼西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倡之地,也是海外华人华侨最多的地区。但是华文教育在这个原本最丰沃的土壤上,却经历过“萌芽—发展—中兴—衰落—灭亡—复苏”的过程。世界华文教育发展史上,再没有哪个国家像印尼一样曲折复杂。而生活在印尼的华人华侨们为了华文教育的“留根工程”近一个世纪以来书写下一部“血泪史”。今天,笔者就随着印尼华侨蔡昌杰老人的回忆带领大家走进这段历史——

       一、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2017年8月27日,是我第一次见到印尼雅加达教育协调机构(雅协)执行主席、第二代印尼“琼侨”——蔡昌杰先生。那是雅协一行三人到访三亚学院,与学校商谈国际合作事宜。三亚学院副校长、人事长车怡女士和国际合作处、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们与蔡老一行进行了会谈。



       会后,我对蔡老进行了简单的采访。他表示能与三亚学院进行汉语培训、派遣实习生、冬夏令营等合作非常高兴。“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便是我对蔡老的第一印象。临行时,一再欢迎我们到印尼,到雅协的“家里”看看。



       数日后,我有幸带着采访任务来到印尼。抵达雅加达后,几经辗转,来到了“香港城”东隅被称作Sunter Agung的一个地方,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简称雅协)的总部自2001年成立起便在这栋简陋的三层小阁楼里。




       走进蔡老的办公室,就看见书架上放满的汉语书籍,墙上挂着的来自中国各个高校赠送的锦旗。“这都是国内高校的领导来访问时送给雅协的”蔡老笑着说:“来的人都说我这儿简陋,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屋不在华丽,有书则香。”
身材清瘦的他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一谈到印尼华文教育,却目光矍铄,风骨铮铮,言语锵锵——
       二、悠悠几经年 长驱入愁怀
       近代史上的印尼经历了相当长又复杂的殖民时期,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家侵占过,直至上世纪中叶才正式独立。在这样的岁月长河中,印尼的华文教育也同样沧桑坎坷。
印尼华语学校的历史源自1860年漂流到海外的中国人在荷属东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创办的“明诚书院”。师资基本上是福建沿海地区落第的秀才,教学风格类似于私塾,教授的内容一般是四书五经。所以这个时期的华语学校不属于现代华文教育,但它促进了现代华文教育的诞生。
       1901年巴城中华会馆中华学校堂成立,成为印尼现代华文教育的开端。之后,各地此类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发展迅速并且强调民族主义,华文学校遭到荷印殖民政府的削弱和限制,陷入生存艰难的境遇。但这些并没有消退华侨办学的热情,在长期艰苦的抗争下,华侨学校仍保持着较快的发展。  
二战时期,日本在印尼实行奴化教育,关闭所有的华侨学校。1942年日本开始允许复办华侨学校,但目的是在课程上强行实施法西斯教育。这时的华文教育受到的是毁灭性打击,一些华文教师不得不把华文教育转入地下,开办补习班,以此来保住印尼华侨的这丝“星星之火”。
       二战后,荷兰政府卷土重来,他们为了得到华人的支持加上此时的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华人华侨国际地位上升,印尼的华文教育才得以复苏。这个时期,华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 
       1949年印尼真正独立后,成为东西方往来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移居华人最多的国家。但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对华文教育采取制约措施,使印尼华文教育由盛变衰;第二任总统苏哈托上台后,发动“9.30”事件并指责中国支持印尼共产党暴动,最终与中国断交,强行实施同化政策,取缔所有华文学校,禁止使用汉字甚至要求华人改名换姓。1966年印尼代总理罗斯音阿卜杜甘尼宣布关闭印尼所有的华侨学校,并迫害华校领导和教师,至此,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兴旺一时的的华文教育在印尼国内不复存在,华文教育开始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真空时期。 
1990年,印尼与中国的正式恢复外交,1998年“五月暴乱”发生,苏哈托下台,哈比比成为印尼第三代总统并开始民主改革。规定逐步取消华人歧视政策,停止使用“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两个用语;准许华文在学校作为选修课开展。
1999年,哈比比发布第4号总统令批准复办华文教育,至此,印尼华文教育解冻,真正走出困境,开始复苏。
印尼的华文教育有过低迷困境,也有过繁荣兴盛,甚至曾陷入万劫不复。但在一代又一代印尼华人华侨的牺牲和努力下,华文教育最终得以保留并发展。可以说,这冰封的三十年,华文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伐下,都埋葬着一个英魂。
       三、疾风知劲草 烈火见真金
       蔡老和华文教育的不解之缘是从14岁开始的。在最黑暗的那段时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做华文家教,每天都带着数百名华校学生东躲西藏,只为了守住华文教育这点薪火。“我们中华子女,得留住自己的‘根’呐。那个时候已经失去了两代人的华文教育,如果不挽救,那印尼的这些孩子怎么能够落叶归根呢!”
“60年代的时候,我们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回忆至此,蔡老的眼睛已有些湿润:“幸好,有一群人为了共同的梦想、理念走到一起。我想,这就是当时中国人常说的‘同志’吧。”  
20世纪末,印尼和中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印尼华文学校迅速兴起。面对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成立一个协调全国华文教学工作的机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蔡老和他的“同志”们创建的雅协便应运而生。
       借用习主席喜欢的一句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雅协的创始者们就是这样一群交心的“同志”。雅协的工作几乎是没有薪资的,所有花销都要靠他们自己和几位印尼华人企业家贴补。“雅协一开始不是我们的正式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比如我就在苏迪曼中央商业街区有一家店铺,但是做生意的钱基本都用到这里了。”蔡老摇了摇头,但话语间不免透露着自豪:“雅协能发展到今天,像雅协辅导委员会总主席郑年锦和常务主席杨建强先生这样的华人企业家们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在经商之余,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在关爱华文教育事业上,每年都把自己经营酒店或者其他生意赚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支持雅协,支持华文教育,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我们现在的办公楼也是杨先生的私有房产。”



       这是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成立时的照片,也是蔡老和雅协的老师们竭尽全力配合中国汉办在印尼建起来的六所孔院之一。从照片上看到蔡老口中的同志们,都已是年过花甲,为了彼此心中共同的梦想和理念,一路相伴。刚刚复苏的印尼华文教育不似看起来这么容易,牵扯到太多矛盾、问题,甚至是威胁。但是他们就像一群“破冰者”,把雅协从一个华文教学协调小组发展成全国的协调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印尼教育部管理印尼华文教育的唯一出口和中印尼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再看看这栋朴实无华的小楼,除了楼道里贴着的“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外,几乎没有装修。忙起来,吃住都在这不超过8平米的房间里。但雅协却已然成为印尼华文教育一张最好的名片——
       他们编拟的教学大纲,已经成功地将汉语纳入印尼中小学校的选修课程和语言类专科学校的必修课程,促使华文教育合法化、规范化;他们2002年开始举办的“汉语桥”比赛,至今已有15年,通过这个舞台,成就了很多汉语学习者的梦想;他们2011开始承办的“水立方杯”比赛到现在也已七届,观众从最初的的寥寥无几到今天整个会场近千人的盛况;他们积极推动,使得印尼全国19个省建成了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他们举办的留学展,为印尼各界提供了解中国教育和高校发展的信息,也为印尼学生搭建通往中国求学的桥梁,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印尼学生最想留学的国家;他们组织的冬、夏令营活动每年有来自印尼全国7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他们还促成了印尼6所孔子学院的成立。





       更令我们为之自豪的是,雅协让印尼华文教育的对象开始多元化。以前华文教育面对的人群主要是华人子弟,现在大家都知道接受华文教育的好处,所以许多印尼本土民族如爪哇族、巽他族等原住民也开始学习汉语,其努力程度不亚于华人。2006年,在雅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来自印尼政府代表和各个地区代表一致认为,现今印尼华文教育不应仅面对华人,还要面对印尼所有民族,要积极推广和普及汉语这种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重要的语言,提高印尼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品,促进族群和睦,推动社会发展。争取到原住民的支持,是印尼华文教育一个巨大的成功。自此,雅协承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和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等中国国家汉办统一汉语考试,每年的报名人数不断上升,2017年3月刚刚结束的考试中,报名人数达到6511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学校,没有培训班,但每年有这么多印尼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真的像桃李春风冠集英!”蔡老掩饰不住地喜悦。



       四、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采访时恰逢中秋佳节,印尼没有秋天,所以大家就把中秋节叫做月饼节。印尼华人的月饼可是做足了功夫。有传统的豆沙馅、莲蓉馅,还创造出了榴莲馅、咖喱馅和咖啡馅,把当地的饮食习惯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作为第二代琼侨的蔡老,对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情有独钟。他说,印尼华人很注重家庭,保持着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中秋节的家庭聚会是家族生活的大事儿,希望华人的后代们都能够重视和继承这一传统的文化节日。“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桌上饼儿圆。”对于印尼华人来说,中秋节不仅是团圆节,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寄托着他们对根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把“落叶归根”变成了“落地生根”,但华人身上的文化传统和乡土情怀没有改变,中华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共度一个佳节。
        蔡老有3个孩子,但越是佳节越不能团聚,蔡老的中秋和春节都是和汉语教师志愿者们一起度过的。雅协每年都会组织汉语教师志愿者中秋、春节联欢会,以此纾解他们心中的思乡之情。这次我有幸加入其中,蔡老在会上说,志愿者是他们的希望,印尼汉语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年龄断层太严重,他们这辈人是“志未酬,鬓先斑”。所以雅协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本地华文教师的师资培训。谈及未来印尼华文教育发展,蔡老神采飞扬,雅协给印尼的华文教育进行了“输血”与“造血”双轨并进,为华文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华文师资已经从过去的“青黄不接”,转为年轻化、高学历和专业化的新队伍。他希望年轻的后辈能够接过华文教育这个重任,让印尼华文教育能够薪火相传。
       五、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行程结束,离开前,我静下心再看这座城市,多了几分熟悉,添了几缕情怀。这里的华人对印尼这个国家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选择印尼国籍,但心中仍涌动着中华情结。他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学会汉语,这不仅是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更是对华夏文化传承的殷殷期盼。他们对汉语的渴望,让我意识到自己不再渺小;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让我找到了我的底气。
       此时,终于明白为什么对蔡老的第一印象会是那样两句诗。因为我们也是“同志”,彼此的信念都是——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