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学校“跨区校园、跨界校园、跨线并行校园”建设理念,推动传统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升级,4月2日,中文系在书明楼A410会议室召开AI时代中文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与会教师围绕学科转型、专业建设展开研讨,提出“以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以人文筑牢学科根基”的发展思路。
语言学教研室的老师们提出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夯实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另一方面,增设如数字化语言处理、语料库语言学等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元化的职业发展。
外国文学教研室结合课程设计谈到AI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智能解析,辅助学生快速提取主题、分析情感、梳理人物关系。同时,AI能提供多语言实时翻译和文本对比,方便学生对比不同译本,提升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还能根据提示词仿照作品写作,拓宽学生文学批评视野。同时指出,AI可助力打造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但对教师个人辨别和审视AI正确性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各教研室教师分享了将AI智能工具融入教学与科研的经验。他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科研经历,从不同视角出发,深入探讨AI在课程设计、文本分析、资料检索等方面的应用,为与会教师带来新思路与方法,助力教学科研创新发展。
针对传统考核单一化问题,老师们创新性提出三维评价方案:结合过程性跟踪、AI学习诊断与创意实践考核,动态评估学生能力。针对论文写作,提出升级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将AI查重与逻辑规范性检测结合,严格规范学术论文写作。

中文系副主任龚韶在总结中强调,中文专业建设须以“守正创新”为指引,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涵养的双向协同,构建传统学科智能化转型的协同发展模式。要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实践,着力提升教学效率、突破考核方式单一,坚守人文教育核心价值,致力于培养兼具“思想温度”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中文专业人才。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顾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