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万宁大茂镇,阳光炽热,比阳光更炽热的是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月1日至8月9日,汉语言文学2303班陈珊珊、施宜彤、李海荣、张博文、金浩泽、符丹丹、薛小旭、符玉雪、王汝婷九名学子组成的“语润万宁”暑期实践团怀揣着服务乡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使命,在万宁市大茂镇团委的悉心指导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开展了一场充满温度与实效的推普助农活动,作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实践项目,该活动旨在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动能,用青春的声波在绿水青山间奏响沟通与希望的乐章。
活动伊始,一场由大茂镇团委协助组织的推普动员会便为行动定下了温暖的基调。镇团委书记动情地说:“语言是心灵的桥梁,更是打开广阔天地的钥匙。学好普通话,不仅是为了方便买卖,更是为了让我们的乡亲父老能更自信地走出去,让外面的世界更清晰地听见大茂的声音。” 这饱含深情的期许,点燃了实践团成员心中的使命感,也悄然在村民们心中播下了学好普通话的种子。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实践团的年轻人们将课堂直接搬到了村委会的文化广场、搬到了绿意盎然的田埂边、搬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心贴心的交流。他们手持精心编制的《普通话推广手册》,蹲在老乡身边,耐心地听着那些充满乡音的方言——“这果子甜得沁心哩!” “咱这米煮饭香得嘞!” 队员们眼神专注,嘴角含笑,一遍遍温柔地引导:“大叔,咱们试试‘这水果糖分充足,口感清甜爽口’;‘我们的大米米香浓郁,煮饭软糯可口’,您听听,是不是感觉更清楚,能让更多人听懂咱宝贝的好?” 看着村民们从最初的腼腆、发音生涩,到后来努力模仿、尝试表达,眼中闪烁着理解与跃跃欲试的光芒,那一刻,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正在悄然萌芽。果农林伯紧紧握着手册,感慨万千:“以前心里明白东西好,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急人啊!这下好了,学了这些词儿,感觉腰杆都挺直了些,能好好说道说道咱这有机种的好东西了!” 质朴的话语里,是满满的获得感。
为了将课堂所学真正转化为沟通的桥梁,实践团创新性地在生机勃勃的果园里架起了“移动推普直播间”。这里,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考场”,更是充满鼓励与支持的“舞台”。村民们鼓起勇气,面对镜头,用刚刚学会的普通话词汇描述着家乡的物产。虽然有时仍会卡壳,带着乡音,但那份认真与努力令人动容。每当遇到困难,队员们立刻化身为“贴心翻译”和“语言伙伴”,及时将直播间的方言提问“甜唔甜?”、“怎么卖?”等,清晰准确地转化为普通话回应,确保交流畅通无阻。大学生主播们则在一旁轻声示范,用更规范、更生动的表达引导:“我们可以说‘糖度高达14度,入口清甜,回味悠长’。”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式教学,让村民们真切体会到普通话带来的沟通便利,脸上的紧张逐渐被自信的笑容取代。他们惊喜地发现,用普通话交流,回应更迅速了,表达也更清晰有条理了。
活动的尾声,炽阳的金辉洒满丰收在望的田野,也映照着每个人心满意足的脸庞。在大茂镇村干部、热情的村民代表和“语润万宁”实践团成员的簇拥下,一面鲜红的横幅被高高举起,上面十二个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与实践的结晶。十几张真诚的笑脸,有饱经风霜的皱纹,有青春洋溢的朝气,在此刻因为共同的语言梦想和对家乡未来的憧憬而紧紧相连,定格成一幅饱含深情、充满希望的画面。手中那份印着普通话实用短语的《推普助农手册》,仿佛一颗颗语言的种子,被村民们珍重地带回了家。
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推普的星火已然点燃。“雨润万宁”推普实践团每个人的心愿,就是让普通话像阳光雨露一样,真正滋养大茂的每一寸土地,融入乡亲们的生活日常。大茂镇团委对此深表赞赏:“这群大学生用心、用情、用专业知识,为乡亲们打开了语言交流的新窗口,普通话这粒种子已经播下,必将在海南万宁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沟通无碍、发展无限的累累硕果。这真是‘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最生动的诠释!”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吴思莹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