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我院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倪小小老师积极响应三亚学院产教通教师建设计划,前往东盟地区开展语言产业跨国实践与调研。此次调研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语言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海南自贸港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
在实践与调研期间,倪小小老师先后走访了东盟多家语言培训机构,其中重点参访了位于马来西亚的 The Language House 语言教育机构。在座谈中,倪老师与该机构首席执行官 Ms Aryati Sasya Dato’Ahmad Sebi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语言产业发展、语言学(语言科技)学生培养与语言产业跨国人才需求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Ms Aryati Sasya详细介绍了该机构在多语种教学、跨文化交流以及AI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包括正在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展开个性化学习内容、大数据分析优化学习路径、以及探索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她指出,目前在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中,科技力量应用之一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自适应算法,实现内容与学习者的精准匹配,有效提升语言学习的针对性与效率。
在为期两周的产业实践中,倪小小老师深切感受到科技正深度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 AI 驱动的学习平台,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兴趣偏好和学习进度,智能推送难度适宜、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材料。这种精准匹配大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者的参与度。但同时,倪老师也发现,尽管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资源,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与反馈仍然不可或缺。特别是在低龄化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和文化意义的阐释者。
Ms Aryati Sasya还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以及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大量跨区域语言学习者涌入马来西亚,本地语言教育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行业在师资储备、课程设计与AI技术应用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尤其是急需既熟悉中国语言产业发展,又具备将科技手段与语言学习相融合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三亚学院坐拥一带一路南海枢纽的天然地缘优势,以及语言学(语言科技)方向的“语言学+人工智能”的特色培养模式,成为东盟语言产业理想的合作伙伴。为此,她表达了未来与我院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强烈意愿,希望在人才培养、语言学课程研发、语言产品AI情境化开发以及青年学生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除行业调研外,倪小小老师还深入多语言社区开展实地考察,走访了当地学校、社区中心及文化活动场所,近距离观察马来语、华语、英语、泰米尔语等多种语言在日常生活、教育和商业交流中的实际使用情况,记录了多语言共存下的交流模式与文化融合现象。在调研过程中,倪老师与语言学专家和民族语言保护工作者交流,采集并整理了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传统歌谣,内容涵盖海洋贸易、移民历史和宗教节庆等主题。这些口述资料不仅展现了东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生态,也为后续的跨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东盟跨国语言产业调研,不仅为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课程革新与科研合作注入了一线实践素材,更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撬动了跨国合作的战略支点。未来,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将立足海南自贸港的开放前沿,加速构建“语言科技+产业需求+跨文化能力”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携手跨国合作伙伴共同破解语言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适配瓶颈,实现调研反哺教学、科技赋能人文、区域联通世界的深远目标。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郭伟涵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