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日,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2023 级学生郑宇、王佳琪、刘思涵团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的语言友好度评价模型构建研究》成功立项,为语言科技在智能交互领域的应用与探索注入新活力。

在当今智能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音箱、语音助手等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然而,现有评价体系过度侧重技术性能,却对语言友好度这一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重视不足。该项目精准聚焦这一痛点,依托语言科技的前沿理念,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模型。该模型涵盖语音自然度、语义理解深度、情感交互细腻度、个性化适配度四大核心维度,旨在从语言科技的独特视角,为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的优化提供精准指引。

项目的灵感源于团队成员的语言科技知识储备与敏锐的洞察力。郑宇、王佳琪、刘思涵三位同学作为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的新生力量,在专业学习上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与热情。她们系统学习了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课程,深入剖析语音交互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与精妙的语用逻辑,为项目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同时,通过《语言研究的程序设计》《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课程的学习,她们熟练掌握深度学习模型在文本与语音任务中的应用技巧,具备高效处理海量语料的能力,将语言知识与科技手段完美融合,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语言科技的专业优势,展现出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卓越的团队协作精神。多次头脑风暴会议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团队成员围绕项目核心目标,运用语言科技的多维度分析方法,热烈探讨语音等模态的特征提取方法,为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创新思路。指导教师曹丽红老师也从专业视角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团队成员深入思考,避免走弯路。经过充分讨论与细致规划,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了明确分工。

项目负责人郑宇凭借出色的统筹能力和对语言科技整体架构的深刻理解,负责整体方案设计,确保项目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王佳琪专注于语言学指标体系构建和语料分析,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知识,梳理语义理解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为模型注入精准的语言内涵;刘思涵擅长情感解读,凭借对语言情感特征的敏锐捕捉,承担数据解读工作,助力情感交互细腻度等维度的研究,使模型更具人文关怀。目前,项目已顺利进入指标体系优化阶段,团队成员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运用语言科技的先进方法,对模型进行精细化打磨。

此次项目的成功立项,不仅是郑宇、王佳琪、刘思涵三位同学个人努力与才华的体现,更是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相信在语言科技的强大驱动下,该项目将为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为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智能科技与语言文化的深度融合贡献重要力量。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郑宇 图/郑宇 编辑/郭学哲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