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记得住乡愁、讲得好乡音
“乡愁”是一个充满情怀的词,它最早受人追捧源于余光中先生的当代诗歌《乡愁》。诗中寄予了台湾游子对祖国大陆故土的眷恋。几经发酵,“乡愁”承载了全球华人华侨对中华的深情。但乡愁一般发生在成人之后,集中表现为对以前生活情景的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和缅怀。而对于当下对故土没有记忆的青少年来说,“乡”字都未曾体检,更不用提“愁”了。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家长教育子女时大多有着共同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地中文,能留住中华文化的“根”。然而,受第一语言的迁移作用和本土文化冲击,大部分华裔新生代起初并不清楚自己学中文的缘由,往往“被中文”,也由此产生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困惑。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简称“雅协”)针对印尼青少年华裔‘根文化’缺失的问题做过很多努力:每年都会举办‘汉语桥项目’、‘水立方杯海外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等等活动去激发青年华侨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这两年,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雅协一直围绕“增进印尼青少年琼侨对海南的了解和感情”在做各种努力,开展“海岛寻根之旅”,组织华裔青少年来三亚学院学习交流、参观访问、寻根访祖,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
做华文教育要经得起岁月的沉淀,雅协是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是这样。在当下海南面对各种机遇之时,应该思考怎样抓住机遇,更好地推动华文教育。
自贸区环境下的“海南旅游汉语项目
旅游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离不开语言交际。“旅游用语”是人们从事旅游行业或进行旅游活动的直接产物,是旅游 这一独特活动对语言需求的结果。
结合海南来看,自2009年成为国际旅游岛之后,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加之今年年初,海南对包括印尼在内的59个国家实行“免签”政策,预计未来五年海南的旅游人数又会达到峰值。而借着“海丝路”这辆开往人类美好明天的列车,印尼与海南的各方面交流合作也日渐增多,那么“汉语”就像是这趟列车的润滑油,能够保证列车和谐高速的运转。汉语的国际传播对于实现丝路沿线国与国之间的畅通交流和文化理解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民心相通依赖于人的沟通,人的沟通以语言互通为基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
海南是未来中国最炙手可热、值得期待的地区之一,那么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打造“体验式”旅游汉语项目就可以成为自贸区发展的先行军。
点燃自贸区的“星星之火
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雅协拟在未来进行更好地合作:
1、携手组建合理团队
把握政府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的时机,由有游学资源的雅协和有科研能力的高校联手,组建合理团队,设计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汉语”路线,比如完善华裔的“寻根之旅”和针对外籍的“完美假日之旅等等”;
2、响应“百万人才”政策,培养专业人才
“旅游汉语”项目的操作仅仅依靠旅游设计安排是不行的,还必须得懂得如何进行汉语教学,所以,普通的导游是胜任不了的。现阶段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处于向实践型专业转型之际,可以加开旅游、商务方面课程和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能为“旅游汉语”项目储备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支持海南“百万人才”计划。
3、自编教材,旅游和汉语有机结合
可以结合海南本地的旅游实况,整合现有普通汉语口语课教材,编写一套适应“旅游汉语”项目的优质教材。将旅游与汉语有机结合起来“以游督学,以学导游”。
现阶段一系列新的政策与突破,势必将给新诞生的海南自贸区以新的憧憬,但政策的落地需要像余老师这样懂得把握机遇的每一个人点燃“星星之火”。
无论是华文教育,还是汉语机遇,都源于每一个汉语教师的匠人之心。教育不能只顾三尺讲堂,还需要抬头看路,跟上时代的脚步。汉语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我辈仍需努力!
(人文与传播学院 苑洋)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