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苑洋2018年7月19日-7月28日于云南昆明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
(第一排右起第四位为苑洋老师)
“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China Linguistics Summer Institute,简称 CLSI)”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轮流举办的大型语言学讲习班,自2002年起已举办13届。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云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CLSI讲习班,今夏已于美丽的春城昆明成功举办。
本届讲习班共两门课程。从7月19到7月28日,包括“历史语言学”和“语音学”两门课程及若干讲座。授课专家包括戴庆厦、陈保亚、董秀芳、孔江平、李爱军、刘丹青、罗仁地(Randy LaPolla)、麦耘、汪锋、吴西愉、姚瑶、张光宇等。讲习班共有来自海内外各高校、研究所的225位学员报名参加,既包括高校教师,也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第一门课程为“历史语言学”课程,以历史比较课程讲授为主线,专家讲座贯穿其中,系统而全面地为学员讲解了历史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理论方法。
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的课程涉及同构、对应和同源等问题,他以汉傣语的接触过程及结果为例,说明了语言接触也是造成语言同构的可能原因之一;同时,用大量例证清晰地讲解了历史比较单位的提取以及“何为完全对应”这些历史语言学的关键性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以景颇语弱化音节个案研究为例,讲解了景颇语弱化音节的共时特点、历时来源的多源性以及复辅音到弱化音节再到单辅音的演变历程。戴庆厦老师以景颇语为例所讲的“共时窥见历时”,与陈保亚老师的同构同源相互呼应,使学员更好地理解了语言的同构与同源之间的多样关系。
北京大学汪锋教授为学员们系统讲解了如何利用共时与历时材料来重构原始语言。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的课程以词汇化理论、语法化理论与汉语研究为主旨。
此外,“历史语言学”课程还包括以下讲座:著名藏缅语研究专家、南洋理工大学罗仁地教授带来的“历史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学”。
香港理工大学姚瑶教授带来了“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sound change”。云南大学罗江文教授为大家带来的“彝语转用汉语的渐变规律”,以峨山彝语为例清晰地阐释了语言转用这一动态过程。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光宇教授的“历史语言学与汉语音韵”从汉语音韵的角度出发,介绍并分析了汉语音韵学尚存的几大争议以及各家看法,更好地帮助了各位学员打开思路,积极思考。
第二门课程为“语音学”课程,以语音学及语言习得、语言障碍为主题。
社科院语言所的麦耘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建立音法演化库藏类型学”的讲座。
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四次课程。第一堂课,孔江平老师介绍了语音发声研究。第二堂课承接第一堂课的内容,由普通话的发音描写讲到了普通话的语音多模态研究。第三堂课孔老师在其博士生的协助下重点讲述了语音的感知研究,包括元音、辅音及声调的感知研究概况和感知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技术。第四堂课孔老师主要介绍了其近年来所做的音位功能负担量研究。
北京大学吴西愉助理教授同样为大家进行了四次讲授。第一堂课,吴西愉老师首先展示了2018年 Science 发布的全世界前沿的125个研究问题。第二堂课的内容包括语言障碍概论、语言和大脑、注意和记忆等,介绍了语言障碍的各种类型及其大脑神经机制缺陷,特别是北大语言学实验室近年来所做的关于阅读障碍及注意力、记忆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第三堂课则介绍了大脑研究的常用工具,包括经颅磁刺激、PET、fMRI、脑电、脑磁等等。第四堂课是关于语言障碍的讲座,主要涉及阅读障碍和孤独症。
社科院语言所李爱军研究员带来的讲座主要介绍了社科院语言所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持续多年的“语音习得与认知发展”研究。
课程中间还穿插了学员学术分享活动,我院教师苑洋作为青年教师代表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论文《海南军话语音变异研究》。
(人文与传播学院 苑洋)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