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误区与培养原则


  • 2019
  • 11/02
  • 16:15
  • 就业动态

  • 843
  • 浏览量

21世纪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已经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更复杂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取得的效果仍较为有限,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和就业现状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和分析,力图揭示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就业力培养的原则。

一、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误区 

1.高校职业生涯指导趋于形式化

对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表面上是高校就业力培养的师资数量和质量欠缺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培养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实际上,在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之后,全国高校都着手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专门课程,配备专门教师,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并未有力解决就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在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上不明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着眼于就业信息的提供,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多是学生工作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需要,就业指导课程趋于形式化。此外,部分高校将学生顺利就业视为硬性毕业条件,只看重就业率,忽视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功利性和短期性。

2.就业力培养忽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培养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人力资本,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定义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高等教育阶段积累的人力资本,包括学习成绩、专业证书、是否入党、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及个人综合素质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扩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三、减少工作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后天训练培养可积累的就业能力,但社会资本的先天赋予性质使得它不容易被广大毕业生获取。在高校和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中,多关注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培养,而对于社会资本的积累束手无策。

3.就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大学生就业力自我培养内驱力不足

当前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主体为政府和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不强。在高校方面,就业服务停留于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信息和基础指导,而忽视了就业能力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增进的过程。在政府方面,缺少就业能力国家框架,大学生就业市场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认知观念偏差。在社会用人单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方面,企业出于追求利益的市场观念,参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良莠不齐,缺乏行业规范。各方面主体的效率得不到保证,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与此同时,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内在原因。大学中“好学生”的评价标准相对多元,大学生通过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获得多方的赞许,这本来是校园文化开放和进步的表现,但也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业价值观混乱。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不知道应该追求哪一种成功,混乱的结果就是行动乏力。

二、大学生就业培养原则 

1.立足“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

就业能力的本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外化出来的人格特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个体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习得的获得就业机会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能力、就业人格取向、社会应对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外化出来的人格特质总和。个体性因素即个人的天资禀赋和后天努力程度,社会性因素指家庭资源、学校教育等,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性显著。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明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个人的就业力培养目标,制定长期针对性就业力培养“课程地图”,开展学生需要的职业生涯指导活动。

2.整合政府、高校、社会资源,完善“多元一体,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我们应认识到就业力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尊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又要政府、高校、社会多方达成共识,加强合作。政府建立就业能力国家框架,完善就业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激励用人单位更多地参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保持其就业力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高校也可以与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3.注重提升就业力自我培养意识

就业能力的发展除了政府、高校、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之外,大学生自身对就业和就业的认知、态度等也与就业结果密切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积极设计自我培养方案,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积极参与就业竞争,主动学习和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实现成功就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加强对就业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工作发展至今,仍需要多方持之以恒地努力。



CONTENT END

  • 就业动态
  • 招生工作
  • 就业动态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