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有这样一位神奇的老师:
“他所讲授的《古代汉语》是一门被喻为‘文科中的数理化’同等地位的课,枯燥程度可想而知,可这位老师却能够讲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他的《文字学》课总是能对同学们循循善诱,让课堂氛围渐入佳境。”
“他不仅学问好,在教学生活中也是很受欢迎的一位好老师,是人文学院本年度教学综合评价排名第一名的老师!”
他就是刘兴均教授。
近日传来喜讯,刘兴均教授的一部学术专著《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去年由韩国岭南大学中语中文学科崔桓教授领衔译成韩文,由岭南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今年该译本获得韩国国家图书奖。
韩国岭南大学官网报道,刘教授的著作译本是岭南大出版社获奖的四种图书之一。为此,我们一起来听听获奖背后的故事吧!
“成功是属于大家的”
刘兴均教授说:“2013年8月至12月,我在岭南大从事汉语教学之余,一心扑在这本书稿的撰写上。到年底就完成了全部书稿,交付人民出版社以后,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这本书。”
中文版封面网上截图
刘教授回忆道:“2014年5月在韩国拿到了人民社邮寄来的样书后,我拿着它去请崔桓教授指正时,崔教授当即表示有把这本书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的想法。但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个难以触及的遥远设想,所以当时我并未当真。”
而在回国后,刘兴均教授通过微信得知崔教授真的组织了一个由他领衔的翻译团队。2016年下半年崔桓教授来成都大学做外聘教授时,他们就此书的翻译展开多次讨论修改。到2017年,译本初具规模,崔教授就向岭南大出版社申请了出版基金,获得评委的全票通过的大力支持。
他说:“崔教授得知本书译本获奖后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我,我还觉得他有夸大的成分,而后我通过韩国官网查获到这本书进入了400本获奖图书目录,才让我真正相信我的书获奖了的事实。”
刘兴均教授译本序的题目借用教育家马丁·布伯的箴言:“凡是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用作对译者艰辛付出深表感谢,并表示:“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翻译组的同仁们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书籍获奖不只依靠刘教授一个人的撰写和研究,同样赏识并辛苦翻译了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是因本书得到了这个奖项应开怀和欣慰的,这份珍贵的成就属于大家。
“获得认可是我最高兴的事”
刘教授和大家共同辛勤耕耘的成果在中韩学术文化交流中获得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认可,这是最令刘教授开心的事情。同时我们了解到,本书的中文版在国内卖得也同样很好,不仅成都的西南书城把此书放在畅销书的书架上,在网上书店的评价中也获得不少好评。不仅如此,这本反响不凡的书,在2016年成都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了一等奖。
该书中文版获成都市社科一等奖的证书
“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如果写出的东西无人问津,我想那怕是很可悲的事了。”刘兴均教授此次译本的获奖是本书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被国外学者、读者认可的证明。他感慨道:“没想到,六十以后,我还能获得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这次韩国的国家图书奖虽让我有一种梦幻的感觉,但也真是让人欣喜啊!”
“著作获奖的优势”
作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刘教授挂在嘴边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上独有的特殊文化,值得深入探讨、系统研究,并详细了解汉字及其系统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汉字与文化的种种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借这次译本获奖的机会,刘教授将《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一书的优势和创新展现在大家面前:
一、本书采用王宁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七位资深教授之一、章黄学术的正宗传人,也是刘兴均教授的太老师)的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汉字的构造方面分析得比较透彻,能够让大家很容易的理解汉字的组成和意义;
二、在论述具体汉字的字形所蕴藏的文化意蕴时,本书遵循了传统训诂学“必征诸实”的原则,广泛吸收古文字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条例、旁征博引经典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还原度好、可信度高,众多观点被广泛专业学者认可和赞同;
三、书本的论述语言风格通俗易懂,能使众多读者轻易的理解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能将复杂、冗长的学术轻易的展现在众人面前,令人感到格外亲近。
“面对质疑,毅然坚持”
除这部书,刘兴均教授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成果—-《“三礼”名物词研究》”。据刘教授所说:“这部书的缘起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8年,他在四川名儒刘君惠先生《训诂学要略》课的启发下,接触到汉末刘熙的《释名》,对书中的许多注释大为认同和欣赏,认为刘熙的许多解释语言精彩地道,同时也与上古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吻合的。刘熙的以音释义之法,让他恍然领悟声训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训释方式,用同音的词训释另一个词,旨在探索词的源头义,而名物训诂中的声训更是值得今人深入发掘的一个“新大陆””。由此,刘教授确定了他将终生致力研究的目标——名物训诂。
1997年,教授进入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说文》意义之学开创者之一的宋永培先生。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宋老师同意他继续以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刘教授选择了儒家经典《周礼》开始了专书名物词的研究。
在当时,名物词的研究在语言学界还是“冷门”,部分川大人对其星美议论到:“上古文献清代的人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周礼》就是一部流水账式的文献,能从中挖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面对质疑声,他和导师宋永培先生一起顶住质疑和异议,坚持选择这一选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一次,他在校园散步时遇到了“川大三老”之一的张永言先生。“张先生听说我在搞《周礼》名物词研究,鼓励我说:这个课题值得做。还嘱咐说:‘在研读《周礼》及其郑注时,贾疏不可废啊!’受张先生的点拨,我开始仔细阅读唐代贾公彦撰写的《周礼注疏》,并受益匪浅,理清了名物词的指称对象和确定的语义标准。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周礼”名物词研究》的撰写。”其博士论文最后被评为“优秀”,并列入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211工程资助出版项目,于2001年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好成绩。
刘兴均教授《周礼名物词研究》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贰等奖证书
获奖的同时,一个拓展名物词研究范围的想法在刘教授脑海中产生了。他说:“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我曾几次以“三礼”名物词研究为题申报省部级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惜都未成功。2009年这个项目被引进到成都大学,次年以“三礼名物词理据及词义系统研究”为题,再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终于获西部与边疆地区一般项目立项,这才正式进行“三礼”名物词的研究工作。以博士毕业论文《“周礼”名物词研究》为基础,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了《仪礼》和《礼记》。”
在2014年底,刘教授完成了165万字的书稿,在人民出版社刘智宏主任的建议下,他以教育部项目的结项成果去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采访中,刘兴均教授笑言:“申报后,我上网查往届申报入选的都是哪些人,一查吓一跳,就语言学科来看,都是国内一流高校顶尖学者的成果,我当时遗憾的想,恐怕这次的申报成功的几率接近为零。”但8月份名单公布,结果却出人意料。原来,在全国58项入选名单中,其中语言学仅3项,但刘教授的成果位列该学科的第一名,另外两项分别来自中国社科院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泰斗”——孙宏开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吴泽顺教授的研究成果。
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6年3月出版,五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
刘兴均教授《“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证书
同年以教育部结项成果申报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于2017年获壹等奖
“我想对学子们说...”
在做学问方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惟一的是学贵于勤。”刘教授希望青年学子们多读书,读书要带着问题读,更要有选择性地读,不要泛泛而读。并且希望同学们遇事不要主观武断,也不要把事情绝对化,要做到既不固守成规,更不要以己之见强加于他人,要努力当一个善于思考、乐于思索的人。
刘兴均教授与他首次指导的三亚学院毕业生合影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