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时间,杨光裕就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农村大学生变成了上林县颇具影响力的致富带头人之一。如今,跑来找他“取经”的养殖户络绎不绝,其中不少还是从周边乡镇赶来,杨光裕可谓是名声在外。
杨光裕毕业于武汉一所职业学院,是个“85后”。父亲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辛辛苦苦把他送到大城市读书,希望他能在城市里出人头地。没想到,毕业后他却回到了家乡——上林县大丰镇拥军村坝头庄。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家乡的发展最需要大学生。”面对父亲的疑问,杨光裕这样回答。回乡创业成为他引以为傲的选择。
拥军村坐落于大明山脚下,全村共有10个自然屯。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前,拥军村一直缺乏特色支柱产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贫困户缺想法、缺技术、缺志气,还缺龙头带动,是个典型的“空壳村”。
没有产业项目,有想法的村民只能往外跑,村里好几十亩土地都丢荒了。看到一块块荒地,杨光裕感到十分痛惜,他动了在荒地上搞养殖场的念头:“山谷里生态环境好,发展养殖最合适不过了。”
2017年8月,杨光裕挨家挨户说服了村里30多户人家,贷款从他们手里租下了55亩土地,成立上林县裕源禽类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办起了养鹅基地。
没人帮忙,杨光裕只能自己张罗基地的各项事宜。搭养殖大棚、运送饲料、修产业路、寻找销路……杨光裕开着一辆三轮车,每天从太阳初升忙到夕阳西下。“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杨光裕说。
2018年,养鹅基地出栏鹅1万只,年纯利润达40万元。基地通过务工、技术支持养殖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4户。在养鹅场务工的贫困户每月增收1500—2000元。获得合作社技术支持的养殖户单就养鹅一项,每年增收1.5万—2万元。
7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汉生每个月有大半时间来基地务工。成汉生在外务工多年,如今年纪大了,更希望在家乡获得一份简单的工作。“拉粪、割草、搞清洁,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做起来心里踏实。”成汉生觉得,这份工作正合心意。
对于依靠劳务输出支撑的大石山区而言,杨光裕证明了回乡发展大有可为。他的成功,也引起了不少回乡创业青年的关注,本村村民、隔壁村民、附近乡镇养殖户,都纷纷前来向杨光裕学习养鹅技术。
西燕镇的返乡创业青年卢振南也尝试过养鹅,但一开始成活率只有10%左右,别说赚钱,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于是,他跑来找杨光裕一起摸索技术。“没想到他能把疾病控制的时间精细到每天。”卢振南对杨光裕的养殖管理大为称赞,“在鹅苗质量、管理水平、疾病控制等方面,杨光裕都做得非常好。”通过交流学习,目前卢振南的养鹅成活率已经超过了95%。
今年,杨光裕成为上林县认定的致富带头人,也成为拥军村培育特色产业的中坚力量。“杨光裕的影响力正慢慢扩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他说服贫困户参与养鹅,带领大家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令人佩服。”拥军村第一书记李树中说,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盘算养鹅的事,希望在杨光裕的技术扶持下实现脱贫致富。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