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 万里寄相思 疫情下的海外实习生 眼前是世界 背后是祖国


  • 2020
  • 04/22
  • 22:16
  • 学生活动

  • 575
  • 浏览量

 

“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共同打造文化包容共同体。作为高校学子,该如何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疫情当下,海外的人文学子有何行动?


人文与传播学院策划了海外实习学生系列专访,通过海外学子们的视角,讲述们的经历,分享们的心路历程,让我们同们一道,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邓静、谢玉珊,人文与传播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2019年七月底至今,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市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实习,主要教授文学欣赏课程,同时担任“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辅导工作。


新冠病毒疫情在印度尼西亚爆发以后,面对家人的担心、学院和老师的关心,是否中断实习,马上回国,是摆在邓静和谢玉珊面前的艰难选择。邓静,自己也曾因为害怕感染病毒而想中断实习回国,但是一想到朝夕相处近9个月的学生们一想到她们渴望学习的眼神,那一刻,“留下来”三个字,战胜了所有退缩的想法,她义无反顾的决定在学校坚守不出,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继续对她的学生们倾囊相授。

 

图片18.png 

谢玉珊在线上授课

 

她们二人除了日常讲课之外,还担任了学校参加“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学生的中文辅导老师。由于赛事包括“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三项比赛最开始学校方面急缺中文老师辅导学生们参赛。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们二人主动找学校领导申请,承担起了大赛前的学生辅导工作。


回忆起最开始准备比赛的场景,谢玉珊说“因为学校相当重视汉语桥比赛,所以每周安排了两次集体彩排,地点设在大礼堂,人还不少。记得第一次排练,全场只有第一排的几位中国老师戴了口罩,其他老师和学生也没有重视,想起病毒传播的速度,不禁让人心惊胆战。”邓静也表示自己曾经面对面辅导过有感冒症状的学生,恐惧焦虑的心情完全能够体会


但是,随着当地政府一系列积极有效举措的开展,加上学校方面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以及线上授课,学校内部疫情的传播已经全面有效的阻断了,目前她们学校没有任何感染风险,老师和学生们能够安心的准备比赛。

 

图片19.png


谢玉珊在线上授课

 

虽然她们二人身在异国他乡,但来自学校的关怀却没有因为距离停止脚步。学校领导定时询问她们的情况,学院为她们送去了全院老师资助的慰问金,以及酒精、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确保她们身在异国,也能安全的渡过特殊时期。


们激动地说道,“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们的关心,很温暖。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针强心剂,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留在这里实习。向外国学子们宣传我们中国的文化。”


在谈到在异国他乡自我隔离期间的感受时邓静和谢玉珊都提到了心态问题。她们认为心态尤为重要,面对疫情爆发的现实情况,她们没有焦虑,而是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线上授课上与学生们在线上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学习,相互取暖,相互支持。

 

图片20.png

邓静谢玉珊生活照


 采访最后,她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给目前在国内上网课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建议:同学们在家或在学校期间,尽量把老师讲的专业课知识都消化掉,因为实习的时候总会潜意识的运用到这些知识,在实习期间需要掌握到许多课本没有的知识。对于要考研的同学来说,复习已经消化专业课知识会轻松很多因此在学校期间要掌握已经学习的知识,整理好笔记并且保存好,考研复习理论知识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图片21.png

邓静在线上授课

 

 身在异国他乡,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海外学子们在疫情爆发之际仍坚守工作岗位,这不仅仅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更是对我们国家、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不仅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邓静与谢玉珊两位同学用自身行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向全世界展现了属于人文与传播学院学子独有的风采。



CONTENT END

  • 团学工作
  • 学生活动
  • 学子风采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