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早晨7:30,同学们就已早早起床,陆续进入了“文字学”线上课堂,因为在十几分钟后将要进行本学期最后一次紧张刺激的课前抢答环节,大家异常踊跃,都想抓住这最后的加分机会。
为了提高课程的紧张度,刘兴均副院长便想到了采用课前抢答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同学们温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上午8时,课程正式开始。本堂课围绕“君”“臣”“饮”“食”的汉字构造及其文化意蕴展开讲解。“汉字构造”旨在提高课程的深度,刘老师列举了《说文解字注》《古文字诂林》《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文献资料以及汉字构形学的相关理论对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字义进行了系统性的剖析与解释。“文化意蕴”则旨在提高课程的饱和度,用充实饱满的内容拓宽了同学们的眼界,例如谈到古代傣、壮、侗、瑶等少数民族“鼻饮”的习俗、巴蜀之地盛产“井盐”、酸梅汤“浆”和米酒“醴”“醫”“酏”等古人常喝的几种饮料,成功吸引了各位“吃货”的关注。在课程最后,刘老师还总结了抄写《说文解字》540部首作业的完成情况,表扬了部分同学,并且对下一周课程考查的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提前预告。同学们需提前撰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对某字或某部首分析性的文章,并在课上打开问卷星完成随堂考试。
自从三亚学院进行“三度课程建设”以及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以来,各分院都积极响应,严抓学生的课程学习,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地增加课程深度与广度,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线上辅导,本堂“文字学”课便是“三度课程”的试验田和典范。
文字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理论性很强,需要同学们掌握很多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而本堂课贴近生活,融合了历史、地理、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在完成教学任务、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撰稿:蒋煜锴)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