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上午8:30-下午5:00,新时代周边环境塑造学术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三亚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三亚学院的30余位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社会文化室主任许利平研究员主持。三亚学院印尼研究中心、海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的研究人员参会并发言。
会议的五个议题分别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建设面临的周边环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东北亚与澳大利亚的环境塑造、东南亚地区的环境塑造和南亚地区的环境塑造。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议题分享了研究成果。
针对议题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张美云教授介绍了三亚学院组成的“中国形象”研究团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在建立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建模”客观呈现他塑的中国形象。在本次研讨会上团队成员将分别就海外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国外汉学研究脉络、南海岛屿的语言事实与主权问题展开讨论。她认为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还要做到知彼之知己,要通过分析他塑的中国形象、误读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真正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李明老师从海外汉学家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为切入点,分析了汉学家们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存在误读的现象和成因,提出针对所谓“东方主义”的“他者”误读,要提升汉学家讲好中国故事效能的策略。创设多元途径提升其深度认知,为对象国研究汉学提供针对性内容,树立全民传播观念塑造正向认知。
金伟老师在大量语料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视角,立足地域特点,发挥语言的社会服务与国家治理功能,将语言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从三沙历时命名对比看主权意识增强,从共时语用特点分析语言主权强化,从南海诸岛命名的客观逻辑讲中国南海语言故事,探讨南海岛屿语言事实与主权问题。
针对议题三“东北亚与澳大利亚的环境塑造”,曹丽红老师分析了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的涉华疫情报道中的“污名化”言论,挖掘其深层原因,并提出讲好中国政治故事、经济故事和中国文化故事的策略,以期向世界呈现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李浩副教授、魏孟君老师、刘雅丽老师就议题四“东南亚地区的环境塑造”分别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三位老师分别运用话语分析与传播理论,针对印尼的三语(印尼、英、汉)主流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绘。
李浩副教授通过对印尼最大的华文报刊《国际日报》中语言和人文交流的报道分析,将其与国内的《新华日报》等媒体主题对比,进行观点挖掘。提出印尼华人办刊应避免大量的文章转载,以“本土化”思维和语言表述中国社会现实、描绘中国的发展速度等,让本土印尼人产生认同感、真实感,客观地接受“中国故事”在印尼当地传播。
魏孟君老师以印尼语的《商报》为例,通过对数百万字的语料分析,对印尼《商报》83个栏目或主题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可视化描绘。与华文版的《国际日报》对比看,由于分属不同的办报主体,传递的声音也不尽相同。印尼语的《商报》所报道的中国形象,负面情感值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情况,这与办报主体多为印尼本土人群,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有一定关系。
刘雅丽老师研究认为,作为英文报刊的印尼《雅加达邮报》则更多地转载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沿袭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除了个别极端态度以外,大多是还是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印尼两国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互信,营造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两国企业积极合作,多渠道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等等措施,提升中国形象。
参加本次研讨会,三亚学院印尼研究中心、海南省华文教育基地的年轻研究人员不仅能够与学术界“大咖”共同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研讨会聆听专家们对周边形象塑造的见解,学习学术前言的理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许利平教授在总结点评时对这支年轻的队伍集中精力做了较为深入的微观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三亚学院印尼研究中心 海南省华文教育基地 曹丽红 魏孟君 图/贾梦泽)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