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文学的现实性与实用性。谈到文学,很多人想到风花雪月,想到唐诗宋词、想到浪漫唯美、想到愤世嫉俗,但唯独想不到实用。感觉文学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 真是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诗经》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那么其中的《风》是由什么人创作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呢?答案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作的。可见文学从很早的时候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产生、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现实的需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古代文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那么到了现代,为什么小说成为文坛正宗?原因很简单,因为小说承担了改造社会的作用。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诗能够风靡全国,因为它参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文学的发展史上还有太多的例子,都证明了文学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所以说文学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扎根现实的。
那么文学到底有什么价值呢?精神上的价值算不算价值呢?当然算。南开大学的著名学者叶嘉莹,一生坎坷,然而醉心于唐诗宋词,正是诗词支撑她走过生活的困顿,能够在颠沛流离中追寻光明的力量。而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在吟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讨论《红楼梦》的创作?探讨鲁迅的杂文?这是作家、作品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个问题今天先不展开,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再深入讨论。
当然,我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一个问题,文学文化也是生产力。今年的央视春晚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古今辉映,精美绝伦的新时代图景,好评如潮。电视剧《梦华录》暑期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你知道这个电视剧和两部文学作品有关吗?原型故事来源于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戏曲《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梦华录》的前半部分就是在《救风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改编,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而后半部分则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有关。《东京梦华录》成书于南宋时期,在靖康之耻后的残砖断瓦之中追述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喧嚣之景。而电视剧的拍摄也非常用心,将书中开封的盛景比较成功地展现出来,可以说文学作品为影视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哦,对了,《梦华录》中男一号的另外一部剧《人生路遥》也在拍摄中,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可以说,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学文化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不论影视艺术、出版传媒、广告创意、旅游经济、非遗保护、视频直播,都需要文学文化的参与。
说了这么多,你对文学有新的认识了吗?你对咱们的文学课程产生兴趣了吗?你对自己选的专业有信心了吗?欢迎加入中文系,加入三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期待在文学的殿堂与你相识!
胡冬智,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南地方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作者/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冬智 编辑/汪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