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流年的弦,弹奏一曲离殇;花香染,上眉梢,难掩岁月沧桑。弹指一挥间,时光已悄然流转,芳华渐失落入烟火处,凝成一瓣落花,随风雨飘摇。在三亚学院的学习生涯中,我迎来了人生中的首场大赛——“国学知识”大赛。而校内负责《国学研究》课的刘兴均老师便是引领我走上“国学”这条路的引路人。
回忆起第一堂课,刘兴均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国学研究》课程大致的学习要求与主要内容。他特别提到,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在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订时,是将国学研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的,这让我意识到,国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种必要且顺应时势的举措。接着,他在课堂上提问“国学”一词的含义,并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总结。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国学”,了解到它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刘兴均老师渊博精炼的专业知识,有趣耐心的上课风格,令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国学。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每一个国学文化都是古与今的对话,是山川河流间回荡的长歌壮曲。
出于课后对国学的浓厚兴趣,我于2022年4月13日报名参加了“国学知识”初赛,而在比赛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便是古诗词。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舴艋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游春之乐,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去打开,去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初赛的最后,我以84分的成绩成功进入了决赛。同年5月,决赛拉开帷幕。决赛考察的内容丰富,有诗词、文化常识、成语、飞花令等。难度虽大,但我却依旧十分享受比赛的过程。也许春蚕的闭幕是新踊的绽放,落红的着地是泥土的清芳,鲸落的出现是汪洋的孕育。老师们在笔耕不辍中用支支粉笔,指点北疆磅礴、江南温柔,书写出他们最动人的奉献与芳华。在人文与传播学院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遇见如此优秀的老师们,是我毕生的幸运,而这段师生情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伴随我乘风破浪,扶摇直上。也正因为老师们的指导,最终,我获得了“个人优秀奖”以及“团队二等奖”的荣誉。比赛是生活调剂的一种体现,与其放任自我于灯红酒绿中挥霍岁月,让人生大好光景如昙花一现般稍纵即逝,不如乘着春光于淡淡书香间寻觅宁静的自己,让那书页上繁杂的文字,似春风料峭时绽开的一朵朵寒梅,傲然点缀着我心灵的冰川。
古有李太白生逢太平,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有我辈青年生逢盛世,闻鸡起舞,肩负重任成栋梁。古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有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四“大”谆谆教诲。而我生逢其时,来到三亚学院,承蒙时光不弃,感谢一切相遇。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文/汉语言专升本2101林丹 编辑/邹阳)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