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三亚学院美丽校园里,你会与那些矗立在各个地方的铜像不期而遇。古今中外那些伟人先贤们汇聚在落笔峰下、白鹭溪畔,默默值守,赋予这片热土别样的钟灵毓秀,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雕像高耸在那里,
伟大先贤的形象栩栩如生,
他们的形象,不仅是美丽的艺术品,
更是启迪我们的灵魂。
雕像,是一种力量,
它的存在,让我们感悟到伟大先贤的思想和实践,
更是激励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雕像,是一种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伟大先贤的精神和理念,
更是引领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雕像,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
它是一种传承,
传承着伟大先贤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更是传递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雕像,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它让我们记得过去的伟大,
更是让我们塑造未来的信仰。
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阳明半身像位于书德楼北门口,锡青铜制作,高80厘米,重100千克,立于2014年12月31日,底座左侧刻字“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当为世代楷模。
朱熹
“思念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影响。朱熹半身像位于书新1号楼东草坪,锡青铜制作,高0.8米,重100千克,立于2014年12月31日,底座左侧刻着朱熹名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认为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学会读书,探索真知,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为4年后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郑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郑和全身铜像位于书山馆正门前广场,锡青铜制品,按人物1:1:4设计,全身高2.3米-2.5米,重量900千克,立于2018年1月24日。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他维护正义、兼济天下的事迹,正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区国家绵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财富与文化基因。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也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梁启超全身像位于书山馆前广场,锡青铜制品,高约2.5米,立于2014年12月。书山馆建成于2014年,建筑主体包括地面五层和地下一层,建筑面积共34147平方米,馆前文化广场占地约5000平方米。三段式的古典建筑立面、围合式庭院平面、均衡的轴线对称,这三个外观上的古典建筑特点,是对知识渊源的致敬,表示的是对主流观念的尊重,也是对大学图书馆身份的明确界定。被誉为“一字千金”的梁启超先生一生秉持经世致用、不忘救国的初心,激励着文科学子传承爱国好学的优良传统。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