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人文与传播学院特邀新华社高级编辑罗海岩于1月8日下午在学生中心举办了主题为“人文传播新业态——趋势、挑战与从业者素养”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赖振寅院长主持。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此次讲座。
罗海岩,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原副总编辑、工信部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任新华出版社副社长、新华社每日电讯报总编助理等。多次参加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并任中宣部全国新闻协调组副组长。出版有《阳光这样照进历史》《走读时光》《聆听的笔》《中国的精神记忆》《法拉奇投不信任票》《王光美私人相册》等著述。
罗海岩主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解了新华社的组织结构、报道形式、发展历程等,重点阐述了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承担着发布党和政府的权威新闻的重大职责,在国家宣传文化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媒体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执政党的命运兴衰,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华社见证中国和世界的每一个重要变化,忠实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都留下了宏钟大吕之声。它把自己的理想融合在每天发出的电波中,穿越千山万水,传遍五湖四海。”
随后,罗主编结合多年从业经历,分析了新闻和宣传这两个概念的深刻内涵。他用相交的两个圆深入浅出地展示二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新闻和宣传都要讲政治,既要遵循高压线也要守好最底线,具有一定的时代感。但二者又有自己的管理范畴,新闻更加注重时效性,要求绝对真实;宣传则更多地和政治联系在一起。
接着,罗主编引用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强调新闻报道要注重“文”与“质”的关系。他以“为政为文两从容”的范敬宜老先生的生平故事,提出“当一个媒体工作者必须学会说话”的重要性。“一个记者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新闻工作者要胸怀天下,写文章既要有好的内容,也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做到“文”与“质”的有机结合。
最后,罗主编根据个人深耕传媒行业多年的心得,提出人文从业者要塑造手中的如椽巨笔,不断历练过硬的文字功底,这是新闻从业者基本要求和必备素养。罗主编还分享了自己在新闻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经验。新闻写作要笔耕不辍,常常记录随时随地所感,做笔记,写心得,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罗海岩主编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感谢。此次讲座不仅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为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文:陈鸿铭
图:符梅艳 汤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