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语言学》课程AI辅助教学 构建文学巨匠与科技先驱同桌论道


  • 2025
  • 04/27
  • 23:08
  • 教学动态

  • 10
  • 浏览量

近日,人文与传播学院《计算语言学》课程推出一项突破性教学尝试,借助AI技术实现中国文学巨匠鲁迅与计算机科学先驱图灵的“跨时空对话”。这一创新不仅生动呈现了人文与科技的碰撞,还通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学生们的课程成果转化为可视化内容,深化了他们对文学作品参数化建模及实践应用的理解。

作为语言科技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语言学》聚焦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与应用,探索语言的计算分析与处理技术。在本轮教学创新中,课程指导学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从鲁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中提取情感向量、事件图谱和角色关系网络等结构化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抽象的文学特征被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模型,为AI辅助的文学创作、影视剧本生成等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课程最具创意的环节莫过于“跨越时空的思想实验”——利用AI模拟鲁迅与图灵的虚拟对话。基于鲁迅的语言风格和图灵的学术思想,AI构建了一场文学艺术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探讨。学生们既能感受文学创作中的人文关怀,又能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思维,从而深入思考“文学创作是否可计算建模“技术与艺术的边界”等前沿问题。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基于文学参数化建模的结果,利用模型进行当代文学再创作。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原著的情感基调和叙事脉络,又融入了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更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还借助AIGC技术将文本作品转化为多媒体内容(如短剧、动画等),使抽象的计算语言学成果以视听形式直观呈现。

课程负责人倪小小老师认为,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参数化故事生成能力和跨界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文学经典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价值。通过AI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思考科技与内容生成的融合,亲身体验如何将经典文学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这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创作思路,更培养了在数字时代进行跨学科创新的能力。当学生们看到他们提取的文学参数被转化为真正的作品并通过AIGC技术演绎出来的时候,那种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给学生们带来的震撼和启发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顾宏宇)

  • 科研活动
  • 教学动态
  • 科研活动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