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由三亚学院学生中心、图书馆、人文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天道三十三讲之第十八讲:庄子论形神归于道》学术对话活动在国艺馆举行。国艺研究院院长宋一夫教授担任主讲人,人文与传播学院敖敦胡老师作为对话嘉宾出席,现场百余名师生参与互动,共探庄子哲学的现实意义。
宋一夫教授以《庄子》思想为脉络展开论述。他指出,庄子认为至人、真人、圣人的至高境界在于形神合一,而万物生成源于气聚而形生。通过醉者坠车不伤的典故,宋教授阐释了庄子形为道之载体,神为人之本的观点,强调大道不欲杂的哲学内核——一即道,杂则忧。他进一步提出,当代人若想摆脱形神劳损,需以庄子不累于物的智慧化解物质欲望的枷锁。
在对话环节,敖敦胡老师围绕普通人如何追寻内心平和主题提问,引发深度讨论。宋教授回应称,在消费主义浪潮下,唯有回归庄子物我两忘之境,方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庄子视生命始于无,经道生德、德定性的过程,其本质在于万物平等。但现代人常因背离道法而陷入困境,唯有重拾对道的敬畏,生命方有意义。
随后,人文与传播学院王椿升老师从存在视角出发补充观点,他认为生命体验的完整性包含喜怒哀乐。针对此观点,宋教授表示,存在主义与东方智慧可互为镜鉴,前者关注现实合理性,后者更注重生命本源。
提问环节,面对学生关于心游是否需舍弃物质的提问,宋教授以庄子拒楚相的典故阐明立场,并援引德国适度消费理念,不为外物所役。敖敦胡老师则呼吁,研读庄子应摒弃功利视角,以形神统一践行生命智慧。
本次活动通过深度解读庄子思想,为青年学子化解焦虑、探寻生命意义提供了精神路径。在场学生表示,这场对话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激发了我们在浮躁时代坚守精神家园的信念。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文/陈玉冰 图/符梅燕 崔雅慧 贾子莹 编辑/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