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共融歌飞扬 青春舞台绽光芒——人文与传播学院创新实践赋能学子成长


  • 2025
  • 05/07
  • 14:44
  • 学子风采

  • 10
  • 浏览量

   海棠湾的晚风裹挟着海浪声,来自国际幼儿教育专业、播音专业和其他各个专业的近百名人文学院学子与明星在《来吧来吧来吧》的舞台上共同书写了一场关于音乐与成长的寓言。这场看似寻常的直播,实则是人文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又一次创新实践。从筹备期的跨部门协作到同学们在舞台上的全情投入,学院以“专业赋能+人文关怀”双轨模式,为学子搭建起连接梦想与现实的实践桥梁。

组织保障:筑牢青春远征的基石 

        既要组织好活动,更要保证好每位学生的安全,为此学院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教务、学工、专业等各岗位力量,从行程规划到安全预案,从医疗保障到心理疏导,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周密部署。近百名学子分批次接受远程面试,配备专属随行教师全程守护。学院各岗位负责人更是在彩排录制期间与节目组建立实时沟通机制,确保突发状况能快速响应。

实战淬炼:课堂之外的成长必修课

       在导播间紧张的倒计时声中,嗨唱团的成员们第一次触摸到了真实世界的艺术脉搏。第一次站上专业舞台时,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一位参与录制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但正是这份忐忑,催生了最珍贵的蜕变:与张远合唱时学会的呼吸控制技巧,排练间隙向音乐总监请教的情感表达方式,甚至是在压力下调整状态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成为他们专业成长的重要养分。正如教育学中的情境学习理论所言,真正的技能习得往往发生在真实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当黄晓明与郑智化老师携手演绎《水手》,当张韶涵与癌症患者共同唱响《阿刁》,学生们目睹的不仅是明星的光环,更是职业歌手对作品的敬畏之心与舞台掌控力。这种直观的职业示范,远比课本上的理论更具冲击力。

从麦克风到舞台:产教融合的具象化实践




       在长达两天的集训中,产教融合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学院派声乐教师与节目组编导共同设计的课程表里,既有科学的发声训练,也有临场应变的实战演练。一位同学回忆:老师教我们用'闻花香'的方式找气息,而导演则要求我们把紧张感转化为舞台表现力,这种碰撞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艺术创作原来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博弈。 更难得的是行业生态的全景式展现。从灯光师调试上万盏舞台灯的精密流程,到编舞老师将民族舞元素融入流行表演的创新尝试,学生们目睹了文化创意产业背后的协作网络。正如张远在采访中所说:音乐从来不是独奏,而是一群人的共振。这种认知,恰是对产教融合理念的最佳注解。

以声为桥:跨越代际的人文对话

       当78岁的郑智化坐着轮椅登台,黄晓明弯腰轻声询问您觉得这个调子合适吗;当A-Lin黄丽玲用《天若有情》串联起三代人的爱情记忆,嗨唱团爆发的泪水与掌声,这场直播无意间搭建起一座跨越代际的文化桥梁。教育在此刻显现出更深层的价值——它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情感与精神的传承。看着年轻学子为经典歌曲注入新鲜活力,就像看到音乐血脉在延续。节目制作人坦言。这种双向赋能恰恰印证了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产业为教育提供实践沃土,而教育的反哺则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当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混声唱法融入《嘉宾》的副歌,当他们用短视频记录排练心得引发全院共鸣,教育的生命力在真实的产业语境中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




       孙家华:非常幸运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参与直播合唱团,对我而言是一场充满惊喜的体验。在这个集体中,我深刻体会到合作的力量,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初入排练厅,面对陌生的队友和多首需要唱跳的歌曲,我满心忐忑。但随着排练的深入,老师耐心的指导,导演组的热情鼓励,我逐渐放松下来。我们反复练习发声、呼吸和节奏,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力求与团队完美契合。排练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合练,都是一次互相倾听、互相配合的过程。我们会为了一句歌词的处理、一个东西而反复练习。我们在交流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收获音乐技能的同时,我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彼此鼓励、共同进步。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提升了音乐素养,更让我懂得了合作的真谛。它教会我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倾听与包容,在共同的努力中实现目标。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且宝贵的回忆。


       张斌媛:当舞台灯光亮起的瞬间,我惊讶地发现镜头前的世界比想象中更鲜活。与明星嘉宾候场时的闲聊打破了我对综艺节目的刻板印象,与张韶涵闲聊时她温柔的笑容,让那些在耳机里循环过千百遍的旋律突然有了具象的温度。直播结束后,我在返校的大巴车上,反复观看节目的直播录屏。弹幕里泪目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的留言如星群闪烁。


       陈信妍:上周有幸参加了抖音音综《来吧来吧来吧》的直播录制,真的太难忘了!现在还感觉像做梦一样!去之前我紧张得不行,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场面。但一到现场,看到热情的工作人员和有序的流程,我的紧张瞬间少了一大半。现场布置超有氛围,舞台灯光闪耀,音响设备也超专业,就感觉一场音乐盛宴马上要开场。直播开始,看到黄晓明和Ella站在舞台上,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他们太有亲和力了,几句话就把现场气氛带动起来。参加这次音综直播录制,我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明星的魅力和专业歌手的实力,还被素人歌手们的热爱和勇气所鼓舞。音乐真的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把大家聚在一起,让不同的灵魂产生共鸣。真心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这么棒的活动!


       吴盈璐:这段时间我经历过六点起床化妆只为赶七点二十的集合,也体会过连续唱歌八小时,更有晚上十二点才上床休息的疲惫。我朋友苦笑着说我们这群人也是体会了“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感觉了。当一群人认真只想做好练歌这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大家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声嘶力竭、身疲力尽似乎并没有让我们产生一丝放弃的念头。大家或许有着不一样的口音做着不一样的工作,但是此时此刻都是因为追寻人生中那束光聚集在一起。


       朱温聪:我想我是幸运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紧紧地抓住了它,在胆怯动摇之间,我选择了加入嗨唱团。尽管我只不过是参演嘉宾的两百分之一,但依然无法改变这是来吧来吧的第一场抖音直播,我们努力地彩排,拼命地歌唱,就是为了最终能够呈现最好的效果。因为一切不可重来,所以我们一遍一遍的单曲循环,唱了又跳了,然后跳了又唱了,吃饭的事情也因为这件事而往后推一推,直到听到唱到跳到歌曲再播一遍就会想吐的程度,旋律仍在进行。我们无法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只能用眼睛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当直播的倒计时结束,艺人的那一句“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让我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是无比的正确,我不再是隔着屏幕观望,而是面对面的现场亲身参演。很庆幸,我就在现场。


       刘文彬:第一次走进录制现场,巨大的舞台、闪烁的灯光和专业的设备,都让我心跳加速,紧张感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当音乐前奏响起,看到身边队友们坚定的眼神,听到观众们热情的欢呼,内心的不安竟奇迹般地渐渐消散。与张远等专业歌手合唱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音乐跨越身份、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现场观众的热情反馈也让我深受触动。当我们完成一首歌曲,听到如雷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欢呼,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时,我真切感受到音乐能够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魔力。这种被认可、被喜爱的感觉,让我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喜悦,也让我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舞台。在音乐专业方面,我收获颇丰。通过与专业歌手和音乐制作人的近距离接触,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歌唱技巧和表演经验。从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到舞台表现力的提升,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黄志成:“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我是一个不追星的人,但是非常喜欢音乐。平常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明星,有一天居然也会鲜活地站在我的面前。并且与我互动。我很喜欢唱歌,但自我感觉难登大雅之堂。可是这次与各位明星的大合唱也让我真正一展歌喉,尽情释放自我。由老师推荐,抱着试一试和增长见识的态度去线上面试了,没想到居然一遍过。也没想到居然也有这么多爱好音乐和明星的同道中人一起来参加这场盛会。我们一起练习,一起进步,大合唱的氛围真的很好。在这场直播中,我们和各个明星一起歌唱,一起游戏,一起疯狂。那汇聚着灯光,呐喊,音乐,眼泪,欢乐的夜啊,着实让人沉醉。留给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太多。狂欢过后,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了签名照和伴手礼。在回学校的路上,我想了很多。也许自音乐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它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音乐也让人们的速度慢了下来,有时间去思考更有意义的事情。它能抚平伤痛与焦虑,是治愈心灵的良药。追星也罢,合唱也好。都是在为我们这本就一地鸡毛的生活抹上一层亮色。

       教育,是让星光照亮更多人的旅程 。当78岁的郑智化与00后学子隔空对唱,当张韶涵的歌声与抗癌故事交织成命运交响,人文学院用行动诠释了产教融合的真谛——它不仅是资源的对接,更是精神的共振;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来吧来吧来吧》的舞台或许短暂,但它揭示的产教融合路径却充满启示——当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壁,当产业成为行走的课堂,每一份对艺术的赤诚都能化作照亮未来的星光。正如院长在总结会上所言:“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而这束光,正在舞台上,在课堂上,在每个热爱的角落,生生不息。”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文/吴盈璐 么明硕 刘文彬 黄志成 朱温聪 孙家华 张纾妍 陈信妍 张斌媛 图/张斌媛 刘文彬 黄志成 朱温聪 孙家 张纾妍 陈信妍 编辑/陈书然)













  • 学子风采
  • 学生活动
  • 学子风采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