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黄如倩,三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以专业前5%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大学四年,她不仅在学业上表现突出,还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和实践活动,展现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她考取了普通话二级甲等、教师资格证、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证书,在三亚学院“落笔云烟”微剧本创作大赛获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学业奖学金,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助理”等称号,在华文作家网发表原创诗歌,她用文字书写热爱,以行动诠释坚持。
学习经验分享
明确目标,分阶段执行
黄如倩认为,大学学习不能盲目跟风,而应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制定清晰的目标。她在大一时就确定了考取教师资格证、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并分阶段完成。例如,大一重点攻克普通话和英语四级,大三集中备考教资,同时通过微剧本比赛锻炼创作能力。她会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写下具体任务清单,比如“大一上学期背诵50篇英语范文”“大三暑假完成3套教资真题模拟”,用可量化的目标确保执行不偏离方向。
高效学习,善用方法
黄如倩认为,大学学习不能盲目跟风,而应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制定清晰的目标。她在大一时就确定了考取教师资格证、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并分阶段完成。例如,大一重点攻克普通话和英语四级,大三集中备考教资,同时通过微剧本比赛锻炼创作能力。她会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写下具体任务清单,比如“大一上学期背诵50篇英语范文”“大三暑假完成3套教资真题模拟”,用可量化的目标确保执行不偏离方向。
主动预习与及时复盘
她坚持课前花20分钟预习教材,标记出不理解的概念,带着问题听课,让课堂效率翻倍。课后会在当天整理笔记,不仅记录老师的讲解重点,还会补充自己的思考,比如“这一语法规则在某篇散文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她会制作对比表格,比如将现代汉语中的“比喻”与“比拟”从定义、特征、例句三方面对比,避免记混。
接力资源,拓展深度
除了课堂学习,她常泡图书馆,借阅专业相关的拓展书籍,比如读《诗经》时搭配《诗经译注》和相关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理解经典。她还利用线上平台,观看名校公开课、听文学讲座,把优质内容整理成音频,在通勤时反复收听,让碎片化时间也能用于学习。
平衡学业与实践
在担任教务处学生助理期间,她学会了高效管理时间,比如用“四象限法”划分任务优先级,将作业、工作、复习按紧急重要程度排序。她利用课间10分钟背单词,午休时整理课堂笔记,确保工作与学习两不误。她认为,实践经历不仅能提升综合能力,还能为未来就业增加竞争力。
以输出促输入去,强化吸收
她注重“学用结合”,比如学完写作理论后,会立刻尝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在华文作家网发表的原创诗歌,很多都是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参加微剧本比赛时,她会把古代文学中的典故、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技巧融入创作,既锻炼了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珍惜大学时光,主动学习
大学是人生中难得的自由学习阶段,不要虚度光阴。多读书、多思考,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
提早规划,脚踏实地
无论是考研、考编还是就业,都要提早规划。大一大二可以多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大三大四则要聚焦目标,稳扎稳打。
保持热爱,不忘初心
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许不是最“热门”的,但它能培养人的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无论未来选择哪条路,都要记得自己为何出发,让热爱成为前行的动力。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吴思莹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