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国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与华文奖比赛中斩获多个荣誉,产教融合成果显著。这些成绩彰显了“以赛促学、产教协同”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专业打通课程教学与赛事实践结合路径,构建学用一体平台,充分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
产教融合赋能语言文字竞赛新热潮
2025年6月7-8日,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省赛火热收官。这场全国性学科竞赛由多校协同协办,通过科学分层赛制,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协办的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在赛事中成绩亮眼。43名学生分获专业与非专业组一、二、三等奖,并全员晋级决赛。赛前,学院深度践行产教融合理念,线上线下多渠道动员各专业学生踊跃参赛,汉语专业教师开展针对性辅导,实现教学与竞赛的深度融合;赛场上,选手们全神贯注、沉稳作答,尽显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大赛依专业与学历分层设组,省赛着重考察汉语言基础知识,全国决赛围绕命题写作、普通话朗读、硬笔书写等项目,全面检验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省赛一等奖获得者陈羽帆表示,这份荣誉是对他自身努力和专业学习成果的双重肯定,坚定了深耕语言文化的决心。备考时,他系统梳理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知识,通过刷题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他强调,课堂所学知识在比赛中至关重要,尤其是《现代汉语》课程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其分析语言问题、规范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羽帆对指导老师在教学和备赛中的专业指导,以及学校提供的丰富备赛资源表达了感谢。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提升语言敏感度和思辨能力,以文字传递思想。同时,他鼓励热爱语言的同学敬畏文字、创新运用,在语言领域发光发热。
汉语学子闪耀华文奖,多元赛道尽展人文风采
近日,2025年上半年度“华文奖”全国大学生大赛春季赛圆满落幕。作为国内高校文化创意领域的标杆性赛事,华文奖以其权威的评审机制、学校配套的丰厚奖励设置及对中华优秀文化创新表达的深度聚焦,吸引了全国顶尖学府学子的激烈角逐。大赛涵盖文案创作、摄影摄像、诗词歌赋等多元赛道,旨在发掘与培育青年文化创新力量。
在本届赛事中,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厚积薄发,于多个赛道喜获丰收,以耀眼的成绩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蓬勃的创作活力。这些荣誉背后,凝聚着学子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学院教师们倾尽心力的专业指导。他们共同诠释了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4-5月获奖名单(部分获奖者正在统计)
在“文案创作赛道”黄嘉同学的作品凭借其深刻的洞察、精妙的策略与直击人心的文字表达,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一等奖”的桂冠。其指导老师申素样,在文案与创意写作领域经验深厚,为作品的精准定位与卓越呈现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摄影赛道”中,胡梅同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用镜头捕捉并凝固了城市文化动人的瞬间,荣获“二等奖”。指导老师王宇为得奖同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赛辅助与赛事解析。而在传承中华诗韵的“诗词创作赛道”,陈思锦同学的作品意境悠远、格律严谨、情感真挚,成功斩获“三等奖”。古代汉语方向的陆忠发教授在格律推敲与意境营造上的悉心点拨,为作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次多点开花、层级颇高的获奖佳绩,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个人才华的璀璨绽放,更是人文与传播学院深耕教学、注重实践、全力支持学生创新发展的育人成果的集中体现。它印证了学院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的显著成效。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赛事中的优异表现,不仅展现了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敏锐的文学感知力与创新表达能力,同时也充分印证了学院“以赛促学、以学促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未来,专业将持续深化“教学—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依托经典研读、创意写作、文化传播等实践平台,推动理论教学与文学创作、文化服务、社会应用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兼具人文底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为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吴思莹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