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亚学院温暖的怀抱里,人文与传播学院孕育着一个充满童真与未来感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幼儿教育)。作为一名2023年入学的学姐,我正沿着这条独特的道路,学习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种子,以最温柔、最有效的方式,播撒进世界各地孩子们的心田。
告别家乡,踏上这座椰风海韵的岛屿,大学生活的第一课,便是“独立”。从最初面对宿舍生活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熟练安排学习、生活与社交;从想念父母电话里的依赖,到学会报喜不报忧的担当。三亚的阳光不仅晒黑了皮肤,更让我褪去了青涩。第一次在台风天停课后自己采购储备物资,第一次独立策划完成小组作业,第一次在远离家人的地方度过传统佳节……这些经历,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成长”的重量。学院和老师们的关怀如同灯塔,照亮方向,但掌舵前行的,终究是自己。这份独立,是我走向未来国际幼儿教育者不可或缺的基石。
汉语国际幼儿教育,于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我们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培养兼具扎实汉语功底、幼儿教育理论、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门面向全球3-6岁的幼儿进行语言启蒙与文化熏陶。
课程设置既注重夯实基础,又充满趣味性和实践性。《中国文化通论》这门课,彻底刷新了我对“文化”的认知。老师没有枯燥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带我们“玩转”文化。记得讲解传统节日时,老师让我们分组设计结合家乡特色的活动方案。那时,天南海北的同学把家乡美食带进课堂,好不热闹。在儿童心理学课上,老师引导我们思考如何用童言童语、图画和简单的活动传递本土文化中的核心情感,而非复杂的故事细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向幼儿的文化传播,核心在于“生活化启蒙”和“游戏化浸润”,需要将博大精深的文化提炼成孩子们能感知、能参与的趣味体验。
而《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则打开了另一扇窗。它让我明白,幼儿的科学探索不是高深的定理,而是对身边世界的好奇与发现。课程中,我们学习如何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科学小实验和探索活动。老师曾让我们充分利用三亚本地资源设计科学探索方案。她强调,科学活动的灵魂在于激发提问和动手探索,语言是描述现象、表达发现的工具,要自然而然地融入探索过程中。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汉语教学,完全可以巧妙嫁接在孩子们天然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上,让语言学习在“玩科学”中自然发生。
最能体现玩中学的当属我们专业的幼儿园课程,无论是编排体操还是课上游戏,罗芳老师总能带我们玩起来。这位老师的期末考试更是一改纸笔答卷的传统形式,直接请来各大园长当评委,让我们来了一场有生试讲,刺激又收获满满。
专业老师们是我们前行路上温暖的明灯。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更可贵的是那份对教育的热忱和对我们的耐心引导。无论是《中国文化通论》老师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独到见解,还是《幼儿园课程》老师对幼儿好奇心的精准把握与引导艺术,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课堂讨论和课后请教中,她们总是鼓励我们大胆表达想法,并提供切实的指导。
随着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且日益向低龄化发展,毕业后我们有机会进入海内外国际幼儿园、双语早教机构,成为孩子们中文启蒙的“第一任老师”;也可以在国内高端幼儿园或教育机构从事特色汉语教学;有志于深造的,本专业也为继续攻读学前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相关硕士学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三亚学院汉语国际幼儿教育专业的学习旅程中,我在独立生活中学会坚强,在专业探索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教育的智慧。这里不仅教授知识技能,更塑造我们成为有爱心、有创意、有跨文化能力的未来教育者。我深知,我们要做的,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在孩子们生命最初的画卷上,用汉语和中国文化,点染上第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如果你也热爱孩子,钟情中华文化,并渴望以最柔软又有力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世界的未来,那么,欢迎加入我们,一起在三亚这片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土地上,学习如何为世界各地的幼儿,种下热爱中文的种子!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文/胡枭 图/胡枭 编辑/孙嘉硕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