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课堂!——人文与传播学院课堂创新实录(四)


  • 2025
  • 07/13
  • 16:57
  • 教学动态

  • 10
  • 浏览量

编者按

曾几何时,“课堂失守”的忧虑在高校蔓延:沉默的空座、低垂的视线、被屏幕隔绝的交流、单向灌输的疲惫……当知识的殿堂陷入沉寂乏味,当思想的碰撞被数字的喧嚣取代,我们不得不正视这让人焦虑、令人扼腕的困境与难局——无趣无味的课堂,这育人的核心阵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退守,更是教与学活力、深度联结与价值共鸣的流失。

困局当前,必须尽快突围!变革刻不容缓。激活、重构、拯救课堂,绝非一时之策,而是关乎教育本质与未来的深刻使命。激活,是要点燃师生心中渐趋寂灭的求知火焰,让每一个座位成为思想跃动的原点;重构,是要打破知识与生活、讲授与探究的壁垒,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能力生长的真实场域;拯救,则是以行动守护大学精神的基石——让每一次相遇都承载知识的重量、思想的温度与人格的塑造。

人文与传播学院,深谙此道,亦勇担此责。我们直面问题,锐意探索。教师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化身为课堂情境的精心设计者、思维交锋的智慧引导者。于是,传统课堂的边界被打破:讲台变身辩论场,经典文本在跨媒介叙事中焕发新生,理论探讨融入真实的社会场域……一次次创新的尝试,都是对“失守”的夺回和对困境的突围,是对育人本质的执着追求。

即日起,我们正式开辟“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课堂!——人文与传播学院课堂创新实录”专栏。这里将汇聚我院教师在课堂革新征途上的智慧结晶与生动实践。透过文字的真实记录、图片的瞬间捕捉、视频的深度呈现,我们将带您走进那些被重新定义的课堂现场,聆听师生在教与学共振中迸发的思想火花,感受从理念到行动、从困境到坦途、从无味到生机的深刻转变。

我们期待,这些实录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当下课堂的痛点与希望;更期待它能成为一簇火种,点燃更多关于课堂本质、教育未来的思考与行动。让我们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静水流深却至关重要的课堂革命,以行动回应时代的叩问:唯有持续的反思与不懈的革新,才能真正守护并重塑那方孕育思想、启迪心灵、增长才干的神圣之地。

AI激活灵感,点亮课堂

陈璐老师的人机协作课堂

电脑图文设计课程老师自曝

“传统教学痛点”

“以前上电脑图文课,那场面,啧!”资深设计课陈璐老师,挠挠头,一脸“过来人”的表情,“学生吭哧吭哧学软件,交上来的作业吧,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像批量生产的高仿?创新?实践?咳,有时候感觉像在教他们怎么当个‘高级点的打印机’。”

陈老师坦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练、交作业”模式,在培养真正“有想法、能实战”的设计人才这事儿上,有点“力不从心”。软件更新比翻书快,行业需求日新月异,光靠课堂那点时间,想把学生“喂”成创意大神?难!搞不好还容易把学生整“emo”了——学了半天,离真实项目还差十万八千里。

引入AI工具,课堂秒变“人机协作创意工坊”

“时代在召唤,咱不能装鸵鸟啊!”陈老师一拍大腿,“AI这玩意儿,铺天盖地的,学生们玩得比咱溜。与其堵,不如疏!让它给咱的教学‘打打辅助’!”

电脑图文设计课堂,悄悄开启了“人机协作”新模式:

1

“灵感枯竭急救包”:以前学生想个创意,憋半天脸通红。现在?AI生成工具上场!输入几个关键词,“唰”一下出来几十个风格迥异的草图方案。“别误会!这不是让学生直接‘抄作业’,”陈老师您赶紧强调,“这是‘打火石’!看AI生成的,学生能快速打开思路,发现‘哦!原来还能这么玩?’,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再深化、再改造。效率高了,脑洞也开了,关键是,不卡壳了!”

2

“甲方需求模拟器”:真实设计最怕啥?飘忽不定的甲方爸爸!陈老师现在常让AI扮演“刁钻客户”,随机生成各种奇葩(划掉)…独特的设计需求。“要五彩斑斓的黑?要LOGO放大同时缩小?安排!”学生们在“被虐”中,快速锻炼理解需求、沟通提案、灵活应变的能力。“提前感受社会的‘毒打’,毕业了才不慌嘛!”陈老师笑称。

3

“高效打工人养成器”:抠图抠到眼瞎?排版对齐逼死强迫症?这些繁琐的“体力活”,现在交给AI工具代劳一部分。“省下来的时间干嘛?用来琢磨创意!用来深入思考!用来跟老师同学碰撞想法!”陈老师觉得,这才是教学的核心价值——解放双手,聚焦头脑。学生反馈:“终于不用熬夜当‘人肉PS工具’了,能多想想‘为啥要这么设计’,真香!”

4

“风格博物馆速成班”:想学大师风格?AI分分钟给你“模仿”出N个变体。学生可以快速观摩、分析不同流派的特点,作为学习和借鉴的起点。“但重点永远是,”陈老师敲黑板,“看懂门道,吸收精髓,最后形成你自己的‘菜’!AI是引路人,不是终点站。”

引入AI,绝不是让老师“下岗”,

也不是让学生“躺赢”

AI是工具,不是大脑:“它生成的东西,可能很炫,也可能很‘塑料’。缺乏人的审美、情感和深度思考。鉴别力、批判性思维、独立审美,这些核心能力,还得靠老师引导,靠学生自己练。”

“人”的价值更凸显:“当基础操作被简化,创意构思、策略思考、情感表达、沟通协作这些人独有的能力,反而成了真正的‘硬通货’。老师的作用,从‘教操作’更多转向了‘激发创意’、‘引导思考’、‘把关品质’。”

警惕“AI依赖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软件原理、设计规范、美学基础,这些‘基本功’该学还得学!不然就成了‘空中楼阁’,AI工具也用不溜,更别提驾驭它了。”

“说白了,咱这课改,就是让AI当个‘超级助教’,”陈老师总结道,“它负责‘大力出奇迹’,解放生产力;老师和学生呢,负责‘巧思定乾坤’,提升创造力。双剑合璧,效果翻倍!”

AI竞赛神器,用对是“挂”,

用错是“坑”!

引入AI辅助后,陈老师的学生竞赛成绩“肉眼可见”地往上蹿:入围率高了,奖项含金量足了,更有学生作品因“想法新颖+执行成熟”。

课堂氛围变了:少了点“埋头苦干”的沉闷,多了点“脑力激荡”的热闹。学生们表示:“跟AI搭档干活儿,压力小了,想法野了,学的东西感觉更‘接地气’了。获奖也多了!” 陈老师也乐了:“看着他们做出更有想法、更成熟的作品,我这个‘前·人肉改图工具’,终于感觉离‘培养设计师’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嗯…至少,被气出‘工伤’的概率是大大降低了!”

陈老师寄语:

拥抱变化,用好工具。教育的核心是人,AI时代,我们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思想、有温度、能驾驭工具的“人”。这课,还得继续“改”下去!

学生分享:

督导评价:

陈老师主导的电脑图文设计课程改革,以引入AI工具为突破口,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创意激发不足、实践与行业脱节、基础操作耗时低效等痛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本次改革理念先进,目标清晰,设计巧妙,成效显著,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专业教学、推动课堂革命的一个优秀范例,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

同行评价:

陈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传统“讲--交”模式在培养创意设计人才上的局限(如学生作品同质化、创新乏力、实践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深刻认识到软件操作教学仅是基础,核心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构思、策略思考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AI工具在教学中的定位清晰且理性:非替代师生,而是作为“超级助教”和“生产力工具”,旨在“解放双手,聚焦头脑”,将教学重心从基础操作转向更高阶的创意与思维能力培养。这种“工具理性”的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基础。

陈老师的教学改革成效令人印象深刻,已获得学生反馈与竞赛成绩的双重有力验证。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体验显著改善(如“压力小了,想法野了”、“学的东西更‘接地气’”、“能多想想‘为啥要这么设计’”),这直接体现了其在创意自由度、学习兴趣、深度思考能力以及实践关联感上的切实提升。另一方面,更为硬性的指标是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入围率提高”、“奖项含金量足”,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想法新颖+执行成熟”特点。这两方面相互印证,充分说明了该教学改革在提升学生核心设计能力与实践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

陈老师的教学改革不仅惠及学生,更深刻重塑了课堂生态与教师体验。课堂氛围显著优化,由以往“埋头苦干”的沉闷状态成功转向“脑力激荡”的活跃场景,呈现出更加积极、开放且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陈老师自身也获得了强烈的正向反馈,深切感受到“离‘培养设计师’的目标更近一步”,其职业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得到显著提升。这种师生双向的积极变化,生动体现了该改革在激发教学活力与实现育人目标上的双重成功。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郭学哲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

  • 科研活动
  • 教学动态
  • 科研活动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