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亚学院广告学(数字传播)专业《消费者行为学》的课堂上,传统的单向讲授已被活跃的实践所取代。学生们分组研讨,屏幕上展示着消费者数据分析和品牌策略提案,教师则以“产品经理”的视角,引导学生审视方案中的消费者触点设计。这生动的一幕,正是该课程将理论知识、赛事实战与数字产品思维深度融合的缩影。
课程革新:理论融合数据,思维对接时代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消费者行为学》系统构建了消费行为的知识框架。其创新之处在于紧密围绕“产品思维”进行教学:
数据驱动理论验证:在讲授“消费者决策过程”等经典理论时,引入数据分析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洞察行为模式,验证理论模型。
本土案例深化理解:结合海南自贸港特色消费现象(如免税购物),引导学生分析政策、文化等宏观因素对个体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知识呈现动态化:适应数字时代学习习惯,将部分教材内容转化为更易吸收的短视频或数字化案例,提升学习效率和应用能力。
课程负责人强调:“在数字传播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数据化特征显著。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产品思维,从海量数据中精准洞察‘人’的需求与行为逻辑。”
以赛促学:大广赛是核心实践场与检验台
实践是课程的灵魂,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广赛)” 则成为贯穿学期的重要实战平台:
1. 从洞察到创意:学生需针对大广赛命题品牌,运用课堂所学调研方法(如问卷、数据爬取等)进行目标消费者深度洞察,形成扎实的策略基础。
2. 提案与迭代:课程定期组织模拟提案和作品研讨会。学生分组展示创作思路和作品雏形,接受来自专业教师的评审。评审重点聚焦方案的“用户导向性”、“策略合理性”及“创意可行性”,推动作品不断优化。
3. 跨学科赋能:鼓励学生将数字媒体技术、AIGC工具等跨学科知识融入大广赛作品创作,实现创意的技术表达与落地可能。历届课程中涌现的作品,体现了学生将前沿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引入行业标准,构建实战能力
课程积极打破校园界限,构建对接行业的培养机制:
行业导师参与:邀请广告传播行业资深人士参与课堂指导,将业界最新动态和评判标准带入教学。
企业级工具应用:教学中融入市场通用的数据分析平台和工具,要求学生能产出具有商业参考价值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
能力认证衔接:课程内容与行业认可的数字化营销能力认证体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行业导师评价道:“广告传播行业越来越需要具备‘产品思维’的人才,即能将创意视为可测试、可迭代、可量化的‘产品’。这门课通过大广赛这个实战项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这种核心能力。”
成效与展望:培养数字营销实战人才
通过《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理论+大广赛实战+产品思维”的特色模式,学生普遍反馈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动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跃升。他们学会了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指导创作,并在大广赛的反复打磨中,提升了策略思考、创意执行和提案沟通的综合素养。
人文与传播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告学(数字传播)专业将持续深化‘产品思维’导向的教学改革。未来计划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例如联合知名品牌或平台,建立更深入的实践基地或项目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真实商业挑战中,为区域发展输送高质量的数字营销传播人才。”
结语
当《消费者行为学》的知识点转化为大广赛策略提案的基石,当课堂讨论延伸至行业标准的评审现场,三亚学院广告学(数字传播)专业正以鲜明的“产品思维”重塑广告教育——在这里,每一次消费者洞察的练习都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每一份大广赛作品的诞生都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生动见证。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孙嘉硕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