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三亚学院教师田园赴海南旅投免税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旅免税”)开展行业实践,聚焦新媒体运营与IP打造领域,深入探索奢侈品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此次实践不仅为奢侈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创造良机。
新媒体运营与IP打造:
重构奢侈品文化传播逻辑
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奢侈品行业的文化传播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田园老师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高冷叙事已难以触达年轻消费者,而新媒体平台成为重塑品牌形象的关键阵地。她通过分析还旅免税的运营案例,提出“情感化IP+场景化内容”的传播策略:
奢侈品文化的故事化表达:结合海南自贸港的区位优势,挖掘免税消费背后的旅行文化与生活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奢侈品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联结,例如以“海岛奢旅”为主题打造系列内容,强化品牌在地性。
IP矩阵的跨界联动:协助企业孵化自有IP形象,并联动文旅、艺术等领域KOL,构建多圈层传播生态。以文化共鸣提升品牌附加值。这一探索不仅为还旅免税提升了用户黏性,也为行业提供了“奢侈品本土化传播”的新范式。
产教融合: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田园老师的实践是三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缩影。在此过程中,她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研究,实现“三个双向赋能”:
1. 课程内容与行业动态同步:通过总结免税行业的新媒体运营经验,反哺《奢侈品营销》《新媒体运营》等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前沿技能。
2. 校企共育实战人才推动海旅免税与三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参与企业短视频制作、用户运营等项目,提前适应行业需求。
这种“教师进企业、企业进课堂”的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结论:
以产业实践推动教育创新
田园老师的暑期实践,既是个人专业能力的突破,也是三亚学院应用型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奢侈品行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为新媒体传播开辟了广阔空间,而产教融合则为这一探索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未来,三亚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让更多师生在产业一线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行业与社会创造价值。
此次实践也启示我们: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搭建一座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变革的创新型人才。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郭学哲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