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团委书记,从最初的“知心姐姐”到如今的“青年成长合伙人”,从“解决一件事” 到 “搭建一套成长体系”,不变的是对青年的赤诚。我亲历了学生工作从“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传统模式,向“一平台、一张网、一片云”的数智化转型。今天,我想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分享如何在数智化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让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更精准、更温暖、更富时代气息。
PART.01
工作方法之变

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滴灌”
过去,了解学生要靠“脚力”和“眼力”,一次次深入宿舍、课堂,通过面对面谈心掌握情况。那时的学生工作,更多依赖思想导师的个人经验和直觉判断。如今,在依法合规、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我们依托学工系统、完美校园、人脸识别等平台,实现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精准刻画。这些系统不再是独立的工具,而是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育人生态系统。
早期预警、主动介入
课堂出勤、图书借阅、消费记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这些数据不再是没有意义的数字,而是勾勒学生行为轨迹与成长状态的“画笔”。通过建立学生行为大数据分析模型,我们能从海量数据中及时发现学业困难、经济压力、心理困扰或社交孤立的同学,实现早期预警、主动介入。学生的课堂出勤表,学生的成绩单都能提示学生成绩的预警程度。作为思想导师,在学生迷茫并且需要帮扶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业帮扶,让关爱变得更及时、更温暖,也让学生工作的“颗粒度”越来越细。
PART.02
育人方式之新

“云端”互动与“弹幕”共鸣
数智化不是疏远,而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疫情期间,我们大多依托网络工具与学生对话。我曾经通过钉钉平台组织一场“云端”主题班会。我讲到“职业规划”时,弹幕中飘过一句:“老师,我每天都好焦虑,感觉毕业即失业。”这条实时留言瞬间引发共鸣,屏幕上“+1”“我也是”不断刷屏。
我没有回避这个敏感话题,而是顺势引导大家探讨“如何与焦虑共处”。令人惊喜的是,同学们在弹幕和互动区畅所欲言,不仅分享了各自的压力,还主动提供缓解方法。有同学建议每天制定小目标,还有同学推荐正念冥想。那一刻,屏幕不再是隔阂,反而成为大家敢于表达真实情绪的“树洞”。班会后,我收到好几封长邮件,有学生写道:“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焦虑,反而轻松了许多。这让我明白,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困难。”当技术营造出安全、平等的表达空间,教育便能以更柔软的方式深入人心。

PART.03
成长路径之策

从“千人千面”到“一人一策”。学院为每个新生准备一份个人大学规划册子,不仅包括个人基础画像、自我诊断与目标设定、个性化学业与发展规划,还整合了新生大学规划清单、三亚学院学科竞赛项目指南、绩点计算方法等实用材料,为萌新们提供一份相对清晰的规划指导。
萌新们成为准毕业生时,学院就为他们建立“电子就业档案”,全程跟踪指导。清晰记录学生就业进度,数智化帮助每一个独特的灵魂,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PART.04
育人情怀之恒
从青春“引路人”到人生旧友。敬畏工作,永远热泪盈眶。在数智化进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育人之路,看似孤单,却常有不期而遇的温暖。这些温暖的瞬间,正是支撑我们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的力量。
曾经有一位12届毕业学生联系我,希望为即将成婚的校友妻子(13届毕业,也曾是我的学生)准备一份婚礼惊喜。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拍摄了行政楼、图书馆、学府大道等标志性建筑,还找到了他们曾经住过的宿舍和经常上课的教室,并为其录制了祝福视屏。后来学生告诉我,这是他们收到的最珍贵的婚礼礼物,“老师拍摄的不仅是校园景色,更是我们青春的回忆。”

也有毕业十多年的学生,每年教师节都会准时发来祝福短信。记忆深刻的是一句“老师,您当年说的'人生每一步都算数',这些年来一直激励着我。”这些简单的话语,这些双向奔赴的情谊,正是我们学工人最珍贵的财富。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工具如何更新,教育最终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在这个数智化时代,我们要做的是让技术成为传递温情的桥梁,而不是制造距离的高墙。我们使用的每一个系统,收集的每一个数据,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成就学生。正如我们在工作中常说的:“数据会冷,但人心要热;系统会变,但初心不改。”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吴思莹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