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室铃声、没有模拟案例,三亚学院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的2023级学生陈高烽、施聂紫姿、郑宇从今年暑假开始把语言科技的课堂直接“搬”进了吉利汽车研究院——三位00后文科生,在整车大场景实验室里完成了多场跨平台、跨学科的“具身实习”。他们用AIGC做视频、用多模态算法写脚本、用项目管理表追进度,把“语言”写进了汽车的每一次智能交互。
第一课 跨平台:把课堂搬进整车大场景实验室——把“参数”翻译成“客户听得懂的语言”
实习生们用AIGC生成可视化脚本,负责语料清洗、迭代算法,将沉浸式场景与多模态交互智舱结合,让“语音+视觉”表达的通顺流畅。他们通过AIGC视频工具链——把“技术行话”变成了更易于传播的大众语言。
他们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进行市场调研、结合技术与功能点制作一体化应用场景剧本、并使用AI、剪辑等工具实现应用场景的可视化落地,将健康功能从“冰冷参数”转化为有温度的关怀——破解母婴场景下家长对儿童健康安全的焦虑,回应中医座舱场景中中老年群体对便捷化、个性化健康管理的需求,后期通过总结经验形成同类产品视频制作可复用方法论。
在实验室中他们依托AI视觉算法与多模态融合技术,探索和构建“感知-理解-响应”交互体系,重塑智能出行价值内核;他们通过“硬件感知-算法融合-场景适配”框架与“用户痛点-技术匹配-情感价值”模型,深入感知智能汽车从“技术堆砌”向“价值驱动”的转变,对“人车智能伙伴”的场景搭建有了更清晰的定义。

第二课 跨学科:深入石墨烯生产线,
在前瞻创新部把“石墨烯腰靠颈枕”项目落地实践
在第二届安徽石墨烯创新论坛暨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和未来产业大会中,他们前期协助对接内外部专家、整理参会资料,细化议程关键环节;后期围绕石墨烯在汽车场景的应用,剪辑宣传视频,清晰呈现技术应用价值,打破对汽车前瞻技术的认知局限,建立系统的行业认知框架。


三位实习生协助推进联合创新实验室对接与供应商信息梳理,分析加热布物料清单结构及成本构成;参与日清机制维护,整理会议纪要、更新问题追踪表;同时梳理项目风险点建立管控清单,用待办清单追踪进度,协助衔接生产与品控,在供应链优化、物料降本及产线推进中积极学习、深入实践,彰显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实践价值。
第三课 跨成长:从“学生证”到“企业工牌” :一年期实习结束,他们带走的不只是证明!
陈高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实习经历,让我对“三个校园” 理念有了更真切的实践体悟。尤其是在前瞻技术推广工作中,我深刻意识到,这项工作的核心绝非单纯的宣传或盲目推送技术,而是要精准找到技术优势与实际需求的契合点,让前瞻技术真正落地并产生价值。
这段实习过程中,我进一步完善了“实践 — 反馈 — 优化 — 沉淀”的成长闭环,对于跨领域思维、闭环思维等可复用的工作方法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完成任务” 的被动视角,而是主动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将零散的经历整合转化为系统的能力,在具体工作中逐步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此次实习带来的成长,不仅夯实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深入了解了语言学(语言科技)与汽车产业的前沿领域,也为自己明确了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受益良多。


施聂紫姿: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段实习经历不仅实现了专业理论到AIGC实战的跨越,突破了固有的学生思维,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外部信息接收 — 内部认知转换 — 实践成果输出” 思维闭环对成长的核心价值。
在企业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收获显著:一是围绕项目使用 AIGC 工具完成场景可视化的落地。既提升了我的实操熟练度,又让我对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协同等技术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夯实专业与 AI 交叉应用的认知;二是主动参与例会主持、纪要整理及项目追踪,了解汽车前瞻研发项目运作流程,实现从“专业领域” 到 “行业全景” 的认知拓展。
此次实习不仅是专业历练,更是思维与能力的进阶,让我明白语言学(语言科技)专业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应用、跨领域学习实现能力与认知迭代,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郑宇:持续学习,主动破局,在实践中提升落地能力
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实习期间,我以 AIGC 工作为核心,同时深度参与工具测试、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多元任务,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跨越。
实习中,我投身三个项目的视频制作,收获良好反响;在汽车UI设计领域,我快速掌握工具用法,主动协助推进界面设计工作,有效分担团队工作量,保障设计环节的推进节奏;在专项项目小组中,我配合完成供应商筛选、技术要求梳理等工作,助力项目前期筹备;我还参与场景模拟器功能测试,与团队共同探索智能体搭建方案。
专业上,我学会将AI工具特性与项目需求结合,从分工磨合到独立把控视频全流程,深刻认识到 AIGC 领域需兼具技术、创意与落地能力。此外,我树立了持续学习意识,养成复盘探索的习惯。未来,我将带着实习经验持续深耕,以扎实技能和成熟心态迎接挑战。


当“语言”遇见“科技”,当“课堂”对接“生产线”,三亚学院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用一次跨平台、跨学科的深度握手证明:只要给学生一个真项目,他们就能让技术说人话、让参数有温度、让汽车会讲故事——这,就是产教融合最鲜活的模样!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吴思莹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