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社厅第四季度媒体见面会来了!这些政策推进落实情况如何?看这里 选调生


  • 2020
  • 10/27
  • 13:10
  • 就业政策

  • 503
  • 浏览量

10月16日,广东省人社厅举行2020年第四季度媒体见面会,围绕稳就业保就业主线,向媒体通报我省前三季度稳就业工作情况,介绍以工代训、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社保减免、失业补助金等各项政策推进成效。

 

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红山,厅机关二级巡视员、职建处处长刘正让,就业处、务工处、职建处、养老处、技能中心、职训局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国报道、中国劳动保障报、南方日报、广东电台、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会议。

 

杨红山副厅长介绍了我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以工代训工作情况:

 

 

◆ 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面: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广东省推进“实施十项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重点对农村劳动力、企业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专项培训。

 

二是加快资金筹措,完善补贴政策。印发《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领管理办法》,明确各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申领条件、补贴标准、申领程序等。

 

三是开展重点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为重点,截至9月底,全省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206.8万人次。今年1-9月,全省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89万人次。

 

四是建设两目录一系统,提升服务水平。省、市、县三级均主动公开培训项目目录和培训机构目录。开发建立实名制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申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申领职业技能补贴全流程网上办理。

 

◆ 在以工代训工作方面:

 

一是聚焦援企稳岗,充分体现稳就业。联合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做好以工代训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以工代训”百日行动。

 

二是坚持最大力度,充分体现保主体。明确以工代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最长不超过6个月。从2020年1月开始,2020年12月结束,在合理可操作范围内尽可能延长补贴办理时限。

 

三是线上线下协同,充分体现强服务。召开全省市县以工代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组织开展以工代训专题培训。开发以工代训补贴申领系统并上线运行,推行“打包办”“快速办”。

 

四是精准重点推送,阶段成效显著。对五大类型的大型企业实行“一对一”的政策推送,专人跟踪服务。截至10月15日,全省已有149家企业、7.9万多人成功受理以工代训补贴并审核通过,补贴金额约1.39亿元。预计全省将支出以工代训补贴资金70亿元,惠及16万家企业。

 

厅机关二级巡视员、职建处处长刘正让介绍以工代训政策亮点:

 

 

◆ 突出保企业保就业。覆盖全省受疫情影响最广的中小微企业,预计共需发放培训补贴30多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五大行业大型企业,共预计需发放培训补贴36亿元。

 

◆ 政策精准制定。明确停工停产企业为受疫情影响,企业当月增值税指标比2019年同期下降70%及以上的中小微企业。结合税务部门和人社部门的数据,精准测算补贴资金。

 

◆ 补贴用途灵活实用。明确企业可自主灵活安排发放的补贴资金,补贴资金可用于购置职工防疫用品和劳保用品、开展企业职工各项技能培训、完善企业培训场地和设施、购买职工商业保险、发放职工补贴福利、组织职工团建活动等。

 

◆ 政策全国最优。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五大行业的大型企业补贴不限高。据测算,我省企业以工代训补贴最高可达上千万甚至过亿,企业领取补贴额度全国最高,综合效应叠加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国最大。

 

◆ 服务高效便捷。主动对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走进企业”开展专项服务。开发以工代训补贴申领系统并上线运行,推行“不见面”服务。精简申领材料证明材料,推行“打包办”“快速办”。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做到随报随审。

 

就业处处长陶思敏通报了前三季度我省稳就业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省以实施2.0版促进就业九条为总抓手,打出了一套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组合拳”,主要就业指标和目标任务按时序进度完成,截至9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6.46万人,就业局势呈现出总体稳定、逐步回暖的态势。

 

一是全面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关键阶段,为620家重点企业落实“一对一”服务,大规模举办网络招聘活动帮助达成就业意向26.1万人,“点对点、一站式”精准安全接回27.6万名外省务工人员,累计新增引导9万多名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务工。

 

二是充分释放援企稳岗政策红利。省市联动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技工”活动,截止9月底,为全省281.82万户企业免、减、延、缓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1456.78亿元,向164.68万家次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20.06亿元,惠及职工3177.32万人次;1-8月向各类企业和劳动者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等18.27亿元;组织16.4万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

 

三是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政策性岗位供给,公务员招录岗位由8000增加到1.2万人以上,全省事业单位发布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岗位54864个,国有企业招聘由3万人增至4万人,“三支一扶”计划由2000名扩大到3000名并全部招募到位,开发1000个就业创业岗位和2000个社区工作者岗位,安排基层服务岗位累计近7000个。

 

四积极拓展就业新增长点。1-8月,全省各级人社部门促进创业8.8万人,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11亿元。率先出台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为灵活就业创造良好政策空间。

 

务工处处长黄明介绍了失业补助金政策推进情况:

 

 

我省6月24日印发《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的通知》,7月15日发放全省首批失业补助金,截至10月14日,全省已审核通过27.38人万,发放失业补助金5.17亿元,惠及25.0万人。

 

为鼓励支持广大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积极申领失业补助金,全省人社部门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媒体、多方位持续宣传失业补助金政策,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惠民政策进企业进社区专项行动”。二是精准推送政策。采用一对一、点对点发送手机短信提醒的方式,精准推送政策和申领渠道,截至目前,省本级发送短信130万余条,通过支付宝向符合条件人员推送信息85万条。三是不断优化信息系统和经办服务。6月30日将失业补助金申领接入全国网上申领平台统一入口,7月12日开通广东省人社网上服务平台、“广东人社”APP网上申领,7月27日,上线“粤省事”掌上申领,9月29日开通“支付宝”申领渠道。

 

养老处处长殷秀才介绍了社保惠企政策最新成效:

 

 

我省今年2月以来先后印发一系列文件,对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做出具体规定。7月3日,又出台文件延长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的实施期限。通过免、减、延、缓、保五大措施,将阶段性减免社保费与延期缴纳社保费和缓缴社保费等政策叠加使用,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减负效应,有效实现减免政策与省政府复工复产20条和促进就业“2.0”版之间的无缝衔接。

 

今年2-9月份,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已为全省280多万户企业减免、延缴三项社保费1456.78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最大,减免1029.93亿,切实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有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职训局局长陈苏武介绍了适岗培训政策落实情况:

 

 

2月12日,我厅印发《关于开展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大力开展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全力保障企业和各类劳动者的培训需求。

 

一是明确补贴政策,强化对企业的支持。将企业自主或委托开展的线上技能培训,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截止10月12日,全省累计企业职工适岗培训备案人数371.33万人次,已发放职业培训补贴3.75亿元,惠及38.84万人。

 

二是加强线上平台建设,加大培训资源供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线上培训平台和数字资源,遴选了腾讯、网易、平安国际等三批共82家线上培训平台,推荐给各地选择使用。

 

三是多措并举,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广东人社”官微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出台《关于印发<企业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办理操作指南>的通知》,解决各地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的困难,加快资金支付进度。

 

省职业技能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叶磊介绍第一届省赛整体情况:

 

 

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经过3个月的激烈角逐,决出了55个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竞赛冠军,63个世界技能大赛赛项及23个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的第一名。各类竞赛项目达142个,决赛阶段参赛规模达到5500人。10月20日,将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举办大赛闭幕式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倒计时50天”启动仪式。

 

大赛首次将广东省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竞赛55个项目纳入全省综合赛事当中。项目覆盖面广,大部分属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与广东产业契合度高;社会参与度高,参赛单位中既有省直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也有外资企业,以及职业院校、技工院校。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51226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