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几何时,“课堂失守”的忧虑在高校蔓延:沉默的空座、低垂的视线、被屏幕隔绝的交流、单向灌输的疲惫……当知识的殿堂陷入沉寂乏味,当思想的碰撞被数字的喧嚣取代,我们不得不正视这让人焦虑、令人扼腕的困境与难局——无趣无味的课堂,这育人的核心阵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退守,更是教与学活力、深度联结与价值共鸣的流失。
困局当前,必须尽快突围!变革刻不容缓。激活、重构、拯救课堂,绝非一时之策,而是关乎教育本质与未来的深刻使命。激活,是要点燃师生心中渐趋寂灭的求知火焰,让每一个座位成为思想跃动的原点;重构,是要打破知识与生活、讲授与探究的壁垒,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能力生长的真实场域;拯救,则是以行动守护大学精神的基石——让每一次相遇都承载知识的重量、思想的温度与人格的塑造。
人文与传播学院,深谙此道,亦勇担此责。我们直面问题,锐意探索。教师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化身为课堂情境的精心设计者、思维交锋的智慧引导者。于是,传统课堂的边界被打破:讲台变身辩论场,经典文本在跨媒介叙事中焕发新生,理论探讨融入真实的社会场域……一次次创新的尝试,都是对“失守”的夺回和对困境的突围,是对育人本质的执着追求。
即日起,我们正式开辟“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课堂!——人文与传播学院课堂创新实录”专栏。这里将汇聚我院教师在课堂革新征途上的智慧结晶与生动实践。透过文字的真实记录、图片的瞬间捕捉、视频的深度呈现,我们将带您走进那些被重新定义的课堂现场,聆听师生在教与学共振中迸发的思想火花,感受从理念到行动、从困境到坦途、从无味到生机的深刻转变。
我们期待,这些实录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当下课堂的痛点与希望;更期待它能成为一簇火种,点燃更多关于课堂本质、教育未来的思考与行动。让我们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静水流深却至关重要的课堂革命,以行动回应时代的叩问:唯有持续的反思与不懈的革新,才能真正守护并重塑那方孕育思想、启迪心灵、增长才干的神圣之地。
打破边界 激活传统:
刘继保教授的创新课堂
数字浪潮席卷全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如何让千年前的历史文化精髓,在Z世代青年的心中激荡起创作的涟漪?在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实践正悄然展开——打破边界,激活传统,用年轻笔触书写历史新章,让古老文学在创新教育中焕发勃勃生机。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先秦部分)》授课老师刘继保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将先秦文史资源与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并指导大一新同学在掌握课程内容后拓展针对性地对先秦文史资源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经过一学期的指导训练,2023级1班和2班取得令人惊叹的显著成绩。
截至2024年1月8日,两班同学共发表网络小说75篇。在起点网(顶级网,排名第一)发文13篇,其中2301班发文9篇,纵横网(顶级网,排名第二)2人,番茄网(2024排名第三)39人,17K(顶级网站,排名第五)5人,晋江文学城(2024排名第二)3人,SF轻小说(最新潮网站)1人,刺猬猫(全国最大的二次元小说网站)1人,红袖添香(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的老网站)2人,发表最少字数达5万。排名第一同学发文3篇,总字数达21.3万。排名第二同学发文两篇,总字数达13. 16万。
在70多位小作家中,有两位同学最为突出,一名为2302班的陈昊同学,(笔名:羽衣小传、猹猹院凶真),共创作三部作品并发布于全国最大的二次元小说“刺猬猫”网上:第一部《明日的双色羽》2.8万字,点击量0.2万;第二部《从原神开始的游历者》14.7万字,点击量8.8万;第三部《到点了,该换大号了》3.8万字,点击量达427.1万。总字数21.3万。
另一名2301班的贺宇洋同学(笔名:夜刀十三刹),为网站签约作家。共创作两部作品并发布于新潮网站“SF轻小说”上:第一部《身穿装甲到太拉的我绝对不会吃扁》7.4万字,23年10月发表,人气66806;第二部《我的手机可以随机召唤》5.8万字,24年1月发表,人气3万+,点击量3.2万。总字数:13. 16万。
刘教授执教的汉语言24级同学中也见成效:2班的陈少骞(网名:漫步夜风),为网站签约作家。其作品《大唐:请陛下称太子》29万字,2025年2月15日发表于番茄网站,人气7.9万+;1班的刘宇涵(网名:暖玉入酒),为网站签约作家,其作品《永世囚臣》10万字,发表于晋江文学;1班的王可莹(网名:云雾栀子青),为网站签约作家,其小说《青衿劫白首约》11.4万,发表在番茄小说网上。(汉语2401/2402班在大一学年,2401全班全年发文字数共计830万字,2402全班同学发文共计810万字。两个班共计1630万字。)
刘继保教授的教学实践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
01
把“课堂作业”打造成“市场产品”,将古代文学资源进行价值重塑
贺宇洋同学成为网站签约作家,则将这次实践的意义从教育领域直接推向了产业前沿。他的成功清晰地表明,这次产学研结合并非一次模拟演练,而是一条真实、可行的“价值实现路径”。学生的创作不再仅仅是获得学分的“课堂作业”,而是能够直接接受市场检验、产生经济效益、并开启个人职业生涯的“产品”。这彻底打破了人文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壁垒,为“学以致用”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它前瞻性地展现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今天,人文素养如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答案就在于,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够与大众情感共鸣的文化产品。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母矿”,可以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转化。将尘封的知识点,变成网络小说中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情节和宏大的世界架构。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下的快乐”),然后在实践层面证明了古典文学与文化强大的“可再生性”,使其成为滋养当代流行文化的“文化活水”(“远方的意义”)。
02
实行“创作式学习”,构建知识与能力双螺旋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多以“鉴赏式学习”为主,而此次实践开创了“创作式学习”的新路径。在学习过程中刘教授要求学生“为了用而学”,倒逼学生进行更主动、更深刻的学习和思考。同时,写作本身锻炼了他们的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这些都是远超课程本身的“元能力”。知识的深化与能力的养成,在此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03
“市场化检验”,为象牙塔引入真实世界的坐标系
这也是最艰难最值得期待的一个方面,因为所有的设想都要经过实际成果验证。刘教授将课堂延伸至起点、晋江等商业平台,这是教学效果和成果最“硬核”的一环。将教学成果直接置于市场的检验之下。点击率、收藏数、读者评论……这些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和反馈,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坐标系”。以上两位同学的案例——无论是陈昊的“流量密码”,还是贺宇洋的“人气指数”——都为教学提供了即时、真实、海量的数据反馈。这使得教育过程从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演变为一个动态的、由市场数据驱动的“教学相长”模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作数据,分析哪些文化元素更具当代魅力,哪种叙事策略更受欢迎,从而反向调整教学重点。学生则在创作与反馈的循环中,精准地磨砺自己的“市场嗅觉”和“用户思维”。这不仅是培养作家,更是在培养具备产品经理思维的文化创作者。
师说新语
你有没有想过,2000多年前竹简上的蝌蚪文,和00后手机备忘录里的脑洞会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见证了最奇妙的文化化学反应——学生们把“烽火戏诸侯”写成了大女主逆袭剧本,给“完璧归赵”加了谍战反转,让《楚辞》里的香草美人说起了脱口秀。
这些天马行空的创作背后,藏着我对文学教育最深的执念:与其让学生在故纸堆里背诵知识点,不如教他们用文字当魔法棒,把历史碎片重新拼贴成发光的故事。当我们把先秦文学课堂变成创作实验室,那些沉睡千年的典籍,突然有了鲜活的呼吸。
选择让学生以先秦时期为背景创作小说,源于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认知。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诸侯纷争的跌宕起伏,每个历史碎片都暗藏戏剧性。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先秦史料相对宏观简略,这反而为文学创作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此类题材的创作审核周期较短,学生能更快获得反馈,这种即时成就感对初涉创作的大一学生而言尤为珍贵。
教学中,我常以《甄嬛传》作者流潋紫为例与学生探讨。起初她与我们三亚学院的学生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却凭借对文学的热爱与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创作出风靡全国的作品。这印证了“外才能成材”的道理——文学创作没有绝对的门槛,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对文字的敏感度,以及持续不断的创作实践。我希望借此告诉学生:不要被学历束缚,只要敢于尝试,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
课堂上,我将专业知识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讲解《左传》《战国策》时,不仅分析其叙事技巧,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春秋笔法”“纵横家说辞”转化为小说创作的语言张力;解读《楚辞》时,鼓励学生借鉴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学生们围绕“烽火戏诸侯”“完璧归赵”等经典事件进行二次创作,有人以褒姒的视角重写西周覆灭,有人为蔺相如设计出更复杂的内心冲突。看到他们从最初对史料的生涩模仿,到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这种蜕变让我倍感欣慰。
刘教授总结道:“陈昊与贺宇洋的成功,让我看到了这次教学实践最激动人心的内核:它不仅是在‘复活’先秦文史,更是在‘激活’新一代的文化创造力。它证明了,当下的快乐(创作的激情、市场的认可)与远方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并非彼此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赋能、彼此成就的。这两位同学就像是这次教育实验催生出的“超级节点”,他们连接着古典书斋与赛博空间,连接着个人才华与大众市场,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可能:未来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将不再仅仅是培养文化的守护者,更是要孵化能让文化在当下‘引爆流行’的创造者。这,或许才是这次成功实践最独特、最宝贵的探索和实践。”
汉语言2301班李城锦:
刘老师是我启蒙老师,他鼓励同学进行网络创作,精准地把握网络写作在未来的重要性。在刘老师指导下学习网络写作,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感受也十分深刻。当我开始接触网络写作时,我常常因为内容空洞结构松散而苦恼,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网络写作的要点,从选题到写作方法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学会结合热门话题,使文章接地气又充满新意。我的进步离不开刘老师的指导,他始终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指导我的写作,面对我的一次次修改请求从不厌烦,总是细致批改。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我已经克服了写作恐惧,熟练构思高效创作。得到刘老师的指导,是我文学成长上的幸运。
汉语言2301班贺宇洋:
动笔创作新的网络作品前,我特意找刘教授深谈,细究网络小说的写作手法与人物情节构造。他毫无保留,将个人积累的经验与海量网文阅读心得倾囊相授,句句都落到实处,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最让我难忘的是他那份难得的包容。面对我们天马行空的设定,他从不轻易否定,反倒鼓励我们大胆地“胡思乱想”,尽可能拓展情节边界,写出独树一帜的内容。他提出的“三胡”理论,总在推着我们打开脑洞,去探索新的表达、新的事物。刘教授的指导,恰似一盏灯,稳稳地悬在我曾迷茫的写作路上,照亮了脚下的路,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汉语言2302班唐梓茵
刘教授作为我大一阶段的古代文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对我们教导有方,更在网文创作上为我们指点迷津。网文写作的经历是我大学生活中难忘的一段旅程。在网络文学的写作上,刘教授将古代文学的授课内容与现代创作手法相融合,让我们真实且投入地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刘老师深切地热爱着并全情地投入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并且希望能把更多的自身所学讲授给我们。在刘教授辅导我们网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他的讲述里蕴藏着对古典作品中人物的深切关怀,同时充满着自己真切的人生领悟。能在大学的求学生涯中遇到刘教授,成为他的学生,我是幸运的。跟随刘教授学习古代文学,将是我们大学时光中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
汉语言2302班陈昊:
还记得当初修习刘教授的古代文学史课程时,因为是清晨第一节课,班里大多数同学显得有些困倦。坐在前排的我看着这位老教授讲课,思考着投影上的一个个方块字时。刘教授忽然提起年轻人间流行的网络小说,正好我回头一看,大家都来了精神,似乎老师和学生都进入那段少年如梦的时光。
网络文学向来是被老一辈人视为洪水猛兽的。早些年它几乎和电子游戏相提并论,似乎无论如何都难登大雅之堂,和传统文学不是一路人。所以当学校里的“老”老师提起这些,台下同学们多少会有些诧异和好奇。但刘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近些年来流行的那几部作品,反倒显得我们大惊小怪了。仔细看去,居然觉得刘教授又年轻了不少,脸上似乎闪过一抹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心气。而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刘教授不仅在古文学方面细心钻研,还准备将古文与现代的流行文化进行交融,不由得让人感到佩服。多少写了点清水豆腐的我听过他的寥寥数语,不说是才思泉涌,也默默构建出一部小说中的场景。网络文学是当今文学创作浪潮的一朵浪花,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论是通过笔尖也好,通过键盘也罢,那一道道由自己创作出的文字总归是不会欺骗自己。正如刘教授课上所说:文学创作首先得要创作,你没尝试过,又怎么知道你写不出作品。
同行感言
伏涛:
刘继保教授在这次实践中,一直要求学生们“立足当下、回望传统、面向未来”,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应有之义。这次教学实践活动,以“产学研”为舟,以“先秦文史”为帆,使学生们巧妙地凭借“当下快乐”与“远方意义”这双翼而腾风。它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远超课堂所学的创作技能与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把根留住”,如何让古老的文化血脉在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中重新焕发光彩,提供了一次可信、可敬、可复制的精彩预演。这不仅是2023级同学75篇小说的诞生,更是75颗被激活的文化火种,预示着一片更为广阔的创意原野。
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不仅将课堂所学的古典文学知识转化为创作动能,更在数字时代语境下,借助网络文学这一新兴载体,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有效嫁接。很短时间内,两班同学共发表网络小说75篇,覆盖起点、纵横、晋江等主流平台,甚至涉足刺猬猫、SF轻小说等年轻化、二次元化的新兴阵地,展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力与市场敏感度。
申素样:
在我讲授“文学创作论”专题的时候,正在担忧大一的学生缺乏创作经验,无法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然而,课堂上的发言打破了我的预设——“老师,我们已经在番茄、晋江等网络平台开始连载网文了。”五万字的先秦题材网文,竟是刘教授《古代文学》的结课作业!这份“胆大包天”的作业设计将传统文学变为市场平台的实战演练,学生们在创作中理解、转化和运用了古代文学的养分。
更让我震撼的是在讲授“文学接受论”专题的时候,学生已经拿出手机,向我展示真实的读者评论:“章伏笔回收太绝了!”“女主觉醒桥段建议加更!”这些来自网文平台读者的即时反馈,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从未如此鲜活。贺宇洋同学跟我展示了签约作家后台的点击量曲线、收藏数波动与评论关键词云图,他用数据诠释了何为“读者意识的具象化”。
这场跨越课程的教学邂逅,实则是传统文学教育与数字时代的一次精彩对话。刘继保教授以“作业即产品”的胆识搭建的实践舞台,让我的理论课堂收获了意想不到的鲜活素材。他敢于打破常规,将厚重的先秦文史资源,化作激发年轻学子创作热情的灵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也让我深深钦佩其作为教育者的创新勇气与前瞻视野。
王宇:
当竹简上的蝌蚪文撞上Z世代手机备忘录里的脑洞,在三亚学院的课堂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火花。刘继保教授以“打破边界,激活传统”为名,将《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打造成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先秦思想不再仅是故纸堆里的知识点,而是化作了网络小说里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情节与宏大的世界。这场教学实践的意义,早已溢出传统人文教育的河床,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开辟出令人振奋的新航道。
在刘教授的课堂上,“学以致用”不再是一句缥缈口号,而是学生指尖流淌的文字与市场给出的真实回响。当作业被重塑为“产品”,尘封的先秦历史瞬间焕发出惊人的当代魅力:陈昊同学《到点了,该换大号了》以427万点击量掀起阅读狂澜,贺宇洋同学作品人气值突破3万并签约网站。短短一学期,75篇小说在起点、晋江等顶级平台落地生花,更有学生签约作家崭露头角。数字无言却最雄辩——人文素养确能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此实践最可贵处,在于打通了象牙塔与广阔社会的阻隔,为“文化如何活下去”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有力答案:唯有让年轻人在创造性转化中亲身体验其价值,传统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当下的活水。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陈书然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