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遇上现代演绎,当《虬髯客传》中的故事披上奇幻悬疑的外衣,当《莺莺传》的爱情传奇在校园微电影中重新演绎——这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正在发生的真实场景。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经典文本改编为创意剧本并拍摄成片,学生们化身“古典文学创意总监”,以令人惊艳的跨次元对话,让沉睡千年的文字在镜头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这场融合深厚底蕴与现代表达的探索,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悄然重塑着人文学科课堂的无限可能。
一、经典解码:学术深度点燃创意引擎
《石壕吏》剧组
本次实践项目绝非简单的娱乐化改编,其核心动力源于课程扎实的学术训练与对文本的深度耕犁。
文本精研,筑牢根基:在改编启动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沉淀,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脉络及经典作家作品有基本了解。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思想,全面掌握《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相关知识,并细致探究特定诗词的意象系统与情感张力。这种严谨的学术训练,确保了后续改编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对原著精神内核与艺术精髓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历史语境激活:项目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回到作品诞生的历史现场。通过研读相关史籍、社会文化背景材料,学生得以理解经典人物行为逻辑与情感模式的“时代密码”。改编《石壕吏》的小组,正是通过对唐代社会矛盾的深入考察,才在剧本中精准放大了原著批判精神的力量,并找到了与现代观众对和平渴求的强烈共鸣点。
二、跨界碰撞:当古老文本遇见Z世代脑洞
《琵琶行》剧组其一
在坚实的学术地基上,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创意迎来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他们大胆地将现代流行文化基因注入古典躯壳,催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形态:
《琵琶行》的“现代国风”重生:一个小组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千古绝唱,改编为一部结合“现代国风流行音乐”的短剧。镜头中,快速切换的蒙太奇展现琵琶女跌宕的一生,而采用现代歌手配乐的《琵琶行》版本则是传统意境与现代视听语言的碰撞,让千年愁绪在Z世代观众心中激起强烈回响。
《清平调》的“轻喜甜宠”变形记:另一组同学则看中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线。他们巧妙剥离历史中较为沉重的政治元素,保留核心人设,并使用“反串”巧妙设计喜剧桥段,将其改编成一部展示校园风光的轻喜剧微电影。
《清平调》剧组
三、实战锤炼:协作中绽放的
综合素养光芒
《满江红》剧组
从纸面文字到动态影像,改编项目的全流程实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淬炼:
项目制管理初体验:学生自发组成剧组,需自主完成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后期、道具等所有环节分工与协调。他们学习制定拍摄计划、控制预算(即使是极低成本)、解决突发问题(如场地冲突、天气突变),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与项目推进的复杂性。
技术赋能,艺术表达:个别小组运用专业设备进行拍摄制作,但大部分学生则是快速学习并运用手机拍摄、非专业剪辑软件(如剪映、必剪)、简易灯光布景等技能。为了还原《清平调》中皇家园林场景,一个小组巧妙利用校园河景、凉亭等,最大程度使观众身临其境;另一个改编《虬髯客传》的小组,将日常生活用品改造为剧中所用道具,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反而激发了无穷的创意解决方案。还有一些组则是充分利用AI技术来制作背景讲述与转场动画,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
沟通与表达的升华:无论是剧本讨论时的思想交锋,拍摄现场精准的指令传达,还是后期制作中为某个剪辑点的反复争论,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沟通效率与表达能力。面对镜头表演,更是对理解角色、外化情感提出了直接挑战。
四、创意星火点亮人文教育新图景
《满江红》剧组
本次实践诞生了二十部完成度极高的短片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凭借其思想深度、创意巧思或精良制作,在班级展映中备受好评,其中《琵琶行》改编作品在人文与传播学院2025“金鹭杯”创意文化节中获得奖项。
这一作业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内在兴趣。许多学生反馈,为了改编好一个角色、一句台词,他们会主动去查阅比课程要求多得多的资料,这种由创作欲驱动的深度学习效果远超被动听讲。课堂讨论也从单向传授变为围绕改编方案的热烈辩论场。
学生们在实践中清晰展现了通过本课程训练获得的硬核实力: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充满想象力的创意转化能力、敏锐的当代文化洞察力、跨媒介叙事的技术执行力以及卓越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而这些正是未来在文化创意、影视传媒、教育、出版乃至更广阔领域发展的关键素养。
这次创新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真正的传承绝非复刻,而是深情的对话与勇敢的创造。当我们的学生以青春视角和现代语汇,主动叩问唐诗宋词、传奇小说等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与生存智慧时,那些古老的文字才真正被“唤醒”,并在新的时代土壤中绽放异彩。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人文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有文化根底、有创新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栋梁。
本次将古典文学课堂升级为“创意梦工厂”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鲜明育人特色。我们坚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创造力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在这里,典籍不再尘封于故纸堆,而是成为激发学生无限灵感的源头活水;文学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指导学生进行跨媒介叙事的实用工具箱;课堂边界被彻底打破,学生可以亲手将心中的文学宇宙构建成可感可触的视听奇观。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吴思莹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