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与印尼莱佛士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我院在雅加达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实习基地,已累计派出九批70余名学生前往实习,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平台。今年7月,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5名同学再次奔赴雅加达,开展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她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校训“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跨文化碰撞:教学理念的深度体验
吴秋诚同学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她发现,当地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情绪体验与学习过程,若学生在课堂中感到不适或成绩波动,家长会直接与校方沟通甚至提出意见。这一文化差异让她深刻认识到,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教师需更加注重沟通技巧与课堂氛围的营造。
语言桥梁:课堂趣事中的交流启示
徐佳慧同学分享了一则生动的课堂插曲:一位日本学生因口音问题,在表达“toilet”时引发误会,课堂瞬间充满轻松笑声。她表示,这类趣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她深刻理解了跨语言交流的挑战与价值,促使她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音准确性和表达需求。
文化浸润:生活实践中的深度融入
符嘉悦同学通过参与校园与社区活动,更加真切地体验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无论是第一次亲手制作饺子,还是与华裔朋友交流心得,她都在细节中体会到文化互动的温度与力量。她认为,这些宝贵经历深化了她对国际中文教师职责与使命的理解。
成长蜕变:从适应挑战到自信执教
刘星月同学坦言,初抵雅加达时,陌生的环境和宗教文化曾带来不小压力。在主管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她迅速调整状态,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她特别提到,学校配备的丰富教学资源和活动方案,让她直观感受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生活中的物价差异、特色饮食,甚至楼下亲人的流浪猫,都成为她感知异国文化的独特窗口。
历练成长:压力淬炼下的能力跃升
周芝羽同学回顾这一个多月的经历,感慨生活和心态都经历了巨大转变。从紧张的期末考试,到迅速投入为期一年的实习准备,她快速完成了角色转换。实习初期,课堂管理和作业安排上的经验不足曾带来挑战;但通过持续学习与调整,她逐渐掌握了教学节奏,从课前准备到课后与主管的研讨都愈发从容。她表示,这段经历虽辛苦,却带来了教学能力和个人成长的丰硕收获。
文化浸润:生活实践中的深度融入
近两个月的实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促进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桥梁。通过与当地学生、家长及社区的多元互动,同学们显著提升了教学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化经验。
未来,我院将继续依托海外实习基地,拓展国际中文教育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卓越跨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鉴与传播。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陈书然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