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杨萍,这个夏天,我带着一份对公益的好奇与热忱,走进了“美在心灵”的支教课堂。这段经历,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我对公益的认知,更让我读懂了“温暖”二字的分量。
最初报名时,我对“公益”的理解还停留在“捐钱捐物”的模糊概念里。直到真正加入团队,才发现每一份善意的传递都藏着细致的考量。我的实习岗位是乡村支教老师,从课程设计到物资筹备,从与支教学校老师沟通到模拟课堂试讲,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巧思。记得第一次尝试设计“趣味手工”课程,反复修改了3版方案,只为让乡村的孩子们既能动手参与,又能理解历史——那一刻我明白,公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精准陪伴”。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跟着团队去家访我们挨家挨户了解孩子们的暑期需求,有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说“想了解大学生活”,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我心里。后来,我们在支教活动里加了“大学分享会”,让志愿者们介绍自己的大学,用照片和视频带孩子们“云游”大学。当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着光的样子,我突然懂了:公益的意义,或许就是用我们的“看见”,唤醒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实习中也有过手忙脚乱的时刻:第一次备课 第一次上课 第一次辅导作业……但前辈们总说“慢慢来,公益需要沉下心”。他们的耐心指导,伙伴们的互相打气,还有学校孩子们偷偷塞给我的野花、画的画,都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今,实习结束了,但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公益不必惊天动地,平凡人的一点点善意,也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在“美在心灵”收获的温暖与勇气,继做一个热爱生活、传递善意的人。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陈书然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