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北村实习记:于乡土间淬炼文字力量


  • 2025
  • 08/25
  • 17:08
  • 学生党建

  • 10
  • 浏览量

       夏日骄阳似火,空气中弥漫着炽热与生机,怀揣着对知识实践的渴望,汉语言2302班的唐梓茵同学踏入了河北省保定市镇西堤北村村委会,开启一段难忘的实习之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本以为是将课堂所学的简单应用,却未曾料到这片热土会给唐梓茵同学带来一场关于文字与生活关系的深度启蒙,成了她专业能力扎根生长、服务现实的生动课堂。

       初到村委会,宣传工作便给她来了个“下马威”。以往在课堂上反复打磨的规范表述,在此地却如隔靴搔痒,难以引起村民的关注。像“人居环境整治”“防汛应急措施”这类术语,贴在公告栏上如同石沉大海。唐梓茵同学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沟通的有效性。想要让文字发挥作用,就得让它“接地气”。于是,她开始发挥专业所长,学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改写通知,将书面语转化为村民的“心头话”:“请勿乱堆乱放”变成“院里杂物清,生活更安宁,雨天不积水,出行更顺心”;“汛期注意安全”细化为“雨天远离低洼地,有困难找村委会” 。这些带着烟火气息的话语一贴出,效果立竿见影,立即引来村民驻足、热议。村干部也由衷称赞:“这才是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那一刻,唐梓茵同学深刻领悟到,汉语言的魅力不在于辞藻堆砌,而在于能否贴近生活、精准对接生活,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这正是专业服务于民的实践真谛。

       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也是专业赋予的另一项使命。村委会陈旧的档案里,记录着村庄的发展脉络,如哪年修了路、哪年引进了新作物品种,但那些藏在老人记忆深处的鲜活的民间记忆却鲜见记载。于是唐梓茵同学拿起专业赋予的“笔”,带着笔记本穿梭于大街小巷,聆听老人们讲述:手艺人编筐的绝活、集体劳动的喧嚣、代代相传的乡谚。这些饱含温度的故事,是村庄的灵魂。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片段,是村庄最珍贵的财富。唐梓茵同学将它们整理成文,用文字履行文化传承的职责。这不仅是为村庄存档,更是将专业训练转化为保存集体记忆、激活乡土文化认同的实际行动。文字,在田野中展现出它作为文化载体和历史见证的磅礴力量。

       这个夏天,唐梓茵同学在村委会的办公桌前、在村民的庭院中,懂得了汉语言文学绝非高高在上的学问,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服务于广大人民。让艰深的文字变得实用可感,让沉默的历史得以生动留存,让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基层沟通、助力文化传承的实在力量——这正是专业最质朴也最珍贵的实践价值。

       当唐梓茵同学结束实习离开村子时,公告栏上贴着她写的秋收的通知,几个孩子正指着上面的文字大声朗读。阳光洒在纸页上,也照亮了唐梓茵的内心。这个夏天的收获,如同那些融入村民生活的文字,真实而又意义非凡,印证了专业所学在广阔天地间落地生根的非凡意义。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陈书然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