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数字传播2401的吴厚波,作为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数字传播大一学生,我总觉得“广告”是课本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案例、电视上抓人眼球的短片,直到这个暑假,我走进一家广告公司开始实习,才真正触摸到了这个行业真实的温度与脉搏。
实习第一天,带我的前辈就笑着说:“广告不是空中楼阁,得先懂生活里的烟火气。”这句话成了我整个实习的注脚。我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整理客户资料时,发现每一份需求背后都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故事;参与头脑风暴会时,看着前辈们为一句slogan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在某个突然迸发的点子里齐声欢呼;跟着团队跑市场调研,在街头巷尾和不同年龄、职业的人聊天,才明白“打动人心”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对生活最细腻的观察。
记得有次为一款面向年轻人的饮品做方案,我熬了几个通宵写出的创意,却在讨论会上被指出“太想当然”。前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带我去奶茶店蹲点,看大家点单时的犹豫、拍照时的角度、和朋友分享时的表情。回来后,我重新调整思路,把“网红感”换成了“日常陪伴”的视角,没想到这个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广告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华丽,而在于能否真正走进用户的心里。
这段实习让我跳出了课本的框架。原来,一个成功的广告 campaign,背后是无数次推翻重来的方案、是数据与感性的平衡、是团队里每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的协作。我不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开始学着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思考:如何用一句话戳中痛点?如何用一帧画面传递情绪?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让我对“创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现在的我,看到路边的广告牌会下意识分析它的目标人群,刷到有趣的短视频会琢磨它的传播逻辑。这段实习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广告世界的大门,也让我更清楚地知道,未来想要在这个领域深耕,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带着这份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悟,继续在探索的路上往前闯。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供稿 文/人文与传播学院 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孙嘉硕 陈鸿铭 责任编辑 史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