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典礼
暮色为弦,海风谱曲
十月的风穿过棕榈指隙
当橘色的徐徐绢帛铺展在田径场
《向阳而生》与《闪耀》的旋律中
梦和初心的队伍从脚下开拔
我们迎来了三亚学院2025级新生的开学典礼
01开场曲 三亚学院
《向阳而生》&《闪耀》













02升旗仪式 三亚学院

军鼓起,青年列阵
国歌的曲调漫过长空
注目礼的静默里
破土的声音
正穿过年轻的血脉
崭新的青春征途烙下新鲜的脚印
自此庄严启程




03董事长致辞 三亚学院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那份由创校者挥毫写就的期许
正化作奔涌的时代潮音
每一个奔赴而来的你
星辰大海的航图正徐徐展开

他鼓励大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学真本领练硬功夫
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带着能力和知识
走向社会走向成功!
04《破界、共生、致远》
百把绸伞次第绽放
联结勾画出五大跨学科平台的蓝图
待探索的星辰
舞者以足尖丈其量边界
破界之下是更辽阔的共生图景
行至更远的远方


05教师、校友、新生代表发言
师者,引路也
先生将哲思藏进汹涌的海浪
以温暖与坚定
拥抱每一片远航的帆
教师代表李成名:

致各位
拥抱海韵书香,书写青春新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亲爱的 2025 级新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一个月以来,三亚的阳光因你们的到来格外灿烂,南海的波涛为你们的启航欢欣鼓舞。非常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站在这里,对全体 2025 级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三亚学院这个温暖、开放、创新、包容、充满活力的大家庭!
看着你们一张张朝气蓬勃、充满自信、落落大方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和未来的希望。从我们戴上校徽那一刻起,“三亚学院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将我们紧密相连。你们的人生,将在这里度过几年最为美好的时光,也将开启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
同学们,从高中到大学,离开家人的呵护、独自融入新环境、尝试自主规划人生,必将历经一场深刻的成长蜕变。同学们很幸运,恰逢其时赶上了学校教育教学结构性改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当下新模式下关于大学生活的三点理解,与诸位共勉: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
过去,你们或许习惯于追寻唯一的正确答案、或许习惯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但今天的大学之美,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甚至奖励你们的与众不同,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本科导师,加强师生情感链接的同时,打破单一课表,提供“3”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场景,实现“千人千面、一生一案”。图书馆的万卷藏书、老师们的多元化课堂、跨学科的讲座论坛,都是你们差异化发展、探索未知的航船。希望你们大胆的跨界、勇于潜入知识深水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独立思考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
第二、以实践为导向。
我们脚下这片热土,是中国最开放、最富活力的自贸港。三亚学院,正是这片热土上的人才高地。我们的课堂连接着社会,我们的研究直面着现实。希望你们不仅要“破万卷书”,更要珍惜学校提供的各类实践平台,积极“行千里路”,在实习、竞赛、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中,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一双能迎接未来挑战的硬翅膀。
第三、以厚德载万物。
大学四年,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视野的开阔和情怀的养成。希望你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包容与合作;在面对困难时,锤炼坚韧与乐观;在认识世界中,树立起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懂得感恩的人,这比任何分数和证书都更为珍贵。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工作量倍增,更大的挑战是专业知识结构的保鲜和传道受业解惑方式的与时俱进,但是,作为老师,无论多难,我们愿做你们成长路上的灯塔与陪跑者。我们将倾尽所能,为你们的每一次探索保驾护航,为你们的每一个梦想加油鼓劲。请相信,你们的困惑,我们愿意倾听;你们的奇思妙想,我们乐于激发;你们的成功,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最后,愿你们在这片拥有海韵书香的美丽校园里,像三亚的阳光一样,永远保持热情与明亮;像南海的浪花一样,始终充满活力与勇气,去创造、去体验、去热爱,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祝愿同学们在未来几年的时光里,学有所成,身心健康,生活精彩!谢谢大家!
校友携密钥推开通向未来的窗
在“千人千面”的土壤里
种下属于你的独一无二
与时代共振同频
校友代表时全:

致各位
跨越边界与时代同行
尊敬的沈建勇校长,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2025级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10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时全。今天站在这里,看着你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十五年前的自己。重回阔别十一载的母校,心潮澎湃。漫步校园,我总是不自觉地寻觅着十五年前初入校门时的印记。感慨万千的是,母校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些属于我们“老校友”的旧日痕迹在逐渐淡去,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壮丽的图景、更蓬勃的生机!作为三亚学院人,这份自豪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深植于心。“三亚学院毕业生”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总能让我们迅速找到温暖的校友大家庭!
回首我的成长之路,深感幸运。这份幸运,源于我选择了三亚学院,更赶上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机遇。那时,对人才的渴求,为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孤身一人背包求学,到今天创办的长夏控股集团,带领着300多人的团队,经营着产值近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条创业之路的起点,正是三亚学院。
大学四年,是你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成长时光。请允许我以学长的身份,与你们分享一些真诚的建议。
第一.拥抱变化,但不忘夯实根基。 我们欣慰地见证,学校的学科布局与科研平台已实现战略性跨越。当你们讨论未来深造,学校不断增加的硕士点为你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当你对人工智能充满好奇,学校已全面推动以AI为核心驱动的办学结构改革;当你在学科竞赛中挑战自我,现代化的生产力创新中心与实验室将成为你坚实的后盾。所有这些资源,都等待着你去探索、去使用——但请记住,扎实的专业基础,才是你驾驭这些平台的底气。
第二.保持好奇,更要勇敢尝试。 创新与创业的精神已融入这所现代化高校的基因。无数优秀的学长学姐从这里出发,在全球各地闪闪发光。学校透过我这样的创业者向你们传递:在这里,探索被鼓励,跨界被支持。大一时,不妨多参加社团、多听讲座;大二时,可以尝试参加竞赛、参与项目;到了大三、大四,就要勇敢地走出校园,去实习、去实践。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阶梯。
第三.跨越边界,成就非凡。 李书福先生曾说:“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我想与大家共勉:真正的成长,来自一次又一次对边界的跨越。 跨越认知的边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单一专业到交叉融合,让知识长出翅膀;跨越能力的边界——勇于走出舒适区,参与项目、投身实践,在真实挑战中锻造解决问题的能力;跨越成长的边界——学会与人合作,理解不同,在团队中打磨自己,也在经历中认识自己;跨越想象的边界——相信青春有无限可能,不为自己设限,不因困难退缩。
第四.把握机遇,与时代同频共振。 今年恰逢海南自贸港封关运行的元年,我们将迎来离岸金融、离岛免税、国际教育、跨境医疗等领域的无限机遇。面对这样的时代馈赠,希望学弟学妹们不仅要成为见证者,更要成为积极的创造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主动打破认知的壁垒,去关注课堂外的产业变革;积极拥抱真实的挑战,在项目和竞赛中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请记住,唯有将个人成长扎根于时代的沃土,你们的青春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八万余名校友感谢母校的培养!祝福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2025级学弟学妹们在三亚学院的四年里,愉快学习,跨越边界,勇敢成长,书写不负自我、不负时代的青春篇章!祝愿我们共同的家园——三亚学院,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我们站在光里,如初生的蚕
挣脱昨日的茧房
湿漉漉的翅是振弦的开始
在椰林掩映的学府
以笔墨丈量世界,以行动定义未来
做探索者,也做担当者
本科新生代表吴佳琳:

致各位
破晓启程,自成光芒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25级的新生代表吴佳琳,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两校新生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生,向悉心关怀我们的校领导与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向并肩开启大学旅程的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怀揣着对蔚蓝学府的想象,当我第一次站在校门前,目光所及,是椰林掩映的楼宇,是步履从容的师长与学长,他们眼中带笑,仿佛在说:“欢迎回家。”那一份扑面而来的开放与温暖,让我顿时相信——这里,将是我青春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
如果说,校门外的惊鸿一瞥是这部青春史诗的动人封面,那么,漫步校园的沉浸体验,便是它正向我们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那份初来的忐忑,瞬间被守候在书艺馆前学长学姐的热情所融化——他们指引道路、分担行囊,那灿烂的笑容,比三亚的阳光更暖人心。从书山馆的沉静深邃,到风雨球场的热烈奔放,我顿然领悟:大学之大的真谛,正在于它既容得下一张安静书桌,也盛得下每一个跃动灵魂;它既是我们积淀学识的沃土,更是我们完整绽放的天地。在这里,我们将以笔墨丈量世界,以行动定义未来。
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蓝图在胸,更需跬步千里。站在这个全新的起点,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成长目标:
第一,做“主动的探索者”。大学不是知识的单向接收站,而是成长的双向实验室。我会好好利用“芯位教育”平台,在千余门课程里寻找热爱,让书山馆的藏书拓展我的认知边界,让实验室的设备见证我的奇思妙想落地。
第二,做“全方位的成长者”。课堂之外,体育馆里会有我强健体魄的身影,社团活动中会有我锤炼品格的足迹,学术报告里会有我拓宽视野的专注。我相信,真正的成长藏在每一个角落——既要读万卷书,更要在实践里练就真本领。
第三,做“有温度的担当者”。“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从不是一句标语,而是我们扎根实践的指南。我会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连,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让我们的成长与这片热土同频共振。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三亚学院学子,我们必将以“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的校训为旗帜,扛起青春担当!我们要凭“自立更生”的勇气闯知识深海,主动探索未知;靠“合力更新” 的精神破学科壁垒,在思想碰撞中激创意、在团队协作中越边界;怀“有容乃大”的胸襟纳多元文化,在开放氛围中聚奋进力量;以“不懈则优”的追求钻学术、练实践,在精益求精中攀高峰!我们更会以“三实”立身铸根基、 以“三创”赋能谋突破,用真才实学回应时代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并勉励新时代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在此立下青春誓言: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以奋斗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我们的大学征程,此刻,正式启航!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业有成!谢谢大家!
他们的言语如盈盈灯破开山间迷雾
叫思想的候鸟展翅
飞离熟悉的山林
跨越认知的边界,从接受到思辨
跨越成长的边界,从独行到共进
跨越想象的边界,从可能到无限
06今天成为一名三亚学院人

校徽落在胸前种下了整片山海
徽章折射着阳光
我们与这方土地血脉相连
铸起精神的铠甲

07校长发言
校长的讲话是大学里的第一张航海图
指引着扬帆、顺风而航
校长讲话:

致各位
2025级两校新生开学典礼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2025级的新生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代表学校欢迎大家来到美丽、浪漫,充满无限机遇的海南三亚。感谢所有同学们的选择,正是你们的坚定奔赴,让我们能共同开启一段美好的生活、学习、研究之旅。三亚的山花海树,校园里的蓝天白云,都因为你们的到来而更加灿烂和美好。
在这里,我要祝贺大家,你们赶上了学校创新发展的好时候,三亚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正在以积极的努力,深化践行“让同学们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学校办学以来,始终致力于以前瞻的教育思想和执行策略,陪伴同学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及科技变革中找到稳定的锚点,通过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实践平台,走上更高价值的工作岗位。
今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学校终身名誉校长李书福先生在和我们的同学们座谈时表示,当前社会形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传统“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回归本质,用“一生一策”回应“千人千面”的培养需求。这一教育理想在学校数年实践中不断深化布局,坚持推进,并在如今这个AI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通过技术驱动得到了有效的落地。所以说,同学们是幸运的,因为这是一个科技蓬勃发展带来无限想象力的时代。
学校的改革是全面的、系统性的,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向着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升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全维度跃升而奋进。在新的蓝图中,同学们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充分激活,是“我学什么我做主”的系统构建和全方位支持。大家既是这次改革服务的对象,也是这次改革的共建者和合作者。我们将一起凝成一个“学业共同体”,向着大家的成长目标迈进。
可以说,在当前这个独特的历史坐标上,人类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在发生结构性的重塑。过去数百年间,大学作为知识的权威殿堂,其核心功能是筛选、传承和授予经过验证的经典知识体系。这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线性的过程,知识的“半衰期”很长,一个学位大概可以支撑一个人大部分的职业生涯。
但现在,我们所身处的,是一个知识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跨学科融合成为常态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被急剧压缩,任何单一、静态的技能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技术迭代所取代。如果同学们在大学中得到的仅仅是“知识”,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的学习所得将在时代的洪流中迅速贬值。我想,这是不能满足大家的父母、家庭,以及同学们自己对大学的期待的。这样的获得感不足以支持同学们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因此,我们需要一起做得更多。
我们要一起解决大学“学什么”的问题。如果从需求导向看,每个人对大学的需求可能不尽相同,有的同学想通过大学的学习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同学可能想继续深造攀登学术高峰,还有的同学可能更想自主创业……如果我们对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逆推,就很容易发现传统的大学教育有很多掣肘。同一个专业同一张课表,如何去满足如此多样化的能力培养诉求?更何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化仍在不断扩容与升级,动力机制仍在转变、经济结构还在改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可变性和适应度要如何匹配?所以,在“学什么”这个问题上,既有个体需求导向的复杂性,又有外部环境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有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的刚性课程体系,充分尊重个人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才有可能焕发生机。如今,学校设计并执行着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多元的AI驱动和灵活的机制配合,提供给同学们根据个人志趣自定义的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专属于你的“大学课表”将更好地为你的学业兴趣和未来发展服务。
我们还要一起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校通过“一生一策”落实“千人千面”,大家拥有的将是开放的、模块化的“知识图谱”和“资源网络”,有着扎实的主干、灵活的枝叶的“课程树”。AI系统将作为同学们的智能学术助手,基于大家独特的认知特征与志趣,帮助你们规划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探索路径。在这个机制下,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学习路径是高度自主的。与此同时,选择的权力也意味着责任。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激发个体自我赋能的过程,学校将在充分尊重每位同学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上,帮助大家完成专业认知和学习。未来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都是高度复杂的,无法被任何单一学科所解答。学校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鼓励大家进行跨学科的“知识跨界”。因此,同学们的学习既要有专业聚焦,又要能拓展外延。要重视对实际问题的发现和挖掘;要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下学知识、练本领、做学问、搞研究;要在自我锤炼和团队共进中夯实能力基础;在跨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实践中突破能力上限。学校“芯位”平台强大的线上线下课程支持,会帮助同学们实现这一目标。
在这段旅程中,老师是你们亲密的同路人。他们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场景引导者”。欢迎大家与老师们构建“学术发展共同体”。老师们是这个共同体中经验更丰富的成员,其职责是激发你们的思考,挑战你们的认知边界,并与你们一同在探究的道路上前进。他们将在你们自我探索的路径上做一个“规划、引导、陪伴”的重要角色。同时,老师们也会不断学习,在这个时代中和你们一起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传统的“权威”变成新时代的“先行者”。
我们还要一起解决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学校在“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产教融合,建设产业学院,正是为了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高端的领域内争取更多行业资源,以“实题实做、虚题真做”的模式帮助同学们完成从“学”到“用”的这关键一步。学校通过“跨界、跨区、跨线”的三个校园,打破传统大学教育中有限的、固化的资源壁垒,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与行业紧密对接的实践平台,更好地打通从学校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的“学以致用”用在何处,是学术情怀和人生格局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行业遇到的,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勇担使命,知行合一,以服务国家发展,解决企业难题,造福人类社会为追求,深入挖掘和研究“实题”,用脚踏实地的实践和创新思维,一步步朝着行业前沿不断迈进。
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学校的各项资源准备、制度准备很重要,但同学们的内在驱动力才是决定成败的一环,因此,学校对大家的期待更多。
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致力于完成个人的心智成长,深刻理解AI赋能教育模式与个人主体性之间深刻的共生关系。一方面,AI赋能的个性化平台,为同学们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同学们的主体性,是激活这个平台、使其真正发挥效能的唯一钥匙。这二者互为前提,彼此成就。作为一个AI时代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批判性认知、整合性思维、创造性行动缺一不可,而我相信同学们有此智慧,也有此毅力掌握这个时代。
同学们,大学是一段极为宝贵的、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心智建设的“特权时期”。这段时光的价值,无法用学分或绩点来完全衡量。它在于你们是否真正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终身成长的能力;在于你们是否形成了坚实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在于你们是否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志趣与方向。
因此,学校邀请你们,从今天起带着深刻的思考,开启你们的大学旅程。去拥抱那些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知识,去结交那些与你思想迥异的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去阅读那些挑战你既有观念和知识边界的著作,去解决一些真实的具体的行业课题,在学科的碰撞中洞察规律、把握机遇,进而穿透时代的变化万端,为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趟旅程注定不会轻松,但它将无比丰盛。
再次欢迎你们来到落笔峰下,白鹭溪畔。希望我们怀抱共同的梦想和信念,共同拥抱这个时代。谢谢。

08结束曲
师生齐唱再一次出发
声浪又汇成成功是欢乐的海洋
《再一次出发》




《成功是欢乐的海洋》



09启航新学期
无数双手臂托起
纸飞机上“智”载的梦想
冲破烟花筑起的虹桥
照亮年轻的面孔
迎着万里长风再一次出发







10精彩瞬间
从五湖四海相聚三亚
开启人生新阶段
镜头下定格的
不仅是一个个瞬间
更是USYers共赴青春新征程的坚毅

























结语
航线刚刚启程
成长路上的山外还有山
新生们的攀登才刚刚开始
以破界为起点
去梦想,去行动
遇见更开阔的自己和风景

转载于三亚学院




